2023年12月20日 09:52 來源:文匯報
西岸美術館的拉烏爾·杜菲大型回顧展“快樂的旋律”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分館的“馬蒂斯的馬蒂斯”展上新沒多久,上海博物館的“對話達·芬奇——文藝復興與東方美學藝術特展”和浦東美術館的“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展又前后腳拉開帷幕……如果用一個詞形容2023年上海的收費藝術特展,非“井噴”莫屬。
上海市文旅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全市美術館的收費展覽就有104個。從年頭到年尾,滬上各類收費藝術特展一檔接著一檔,且出現了不少“大爆款”和“現象級”。比如,上海博物館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在展98天接待了42萬余人次觀眾入場參觀,創下國內博物館單個收費特展的新紀錄。“六百年之巨匠:來自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杰作”在展期內吸引了40余萬人次走進浦東美術館,其中單日最高為6631人次,刷新了該館開館以來的客流紀錄。
“之最”之外,更引人關注的是理念的更新:一是除了民營藝術場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等國有大館也紛紛加入舉辦收費藝術特展的陣容中;二是在莫奈、梵高、達利、畢加索等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外,引入對于普通觀眾來說略顯陌生但藝術成就斐然的“新面孔”;三是在策展時融入館方對于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態度,讓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互鑒更為主動、有效。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提升話語權
在申城眾多收費藝術特展中,今年1月17日至5月7日舉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無疑具有著標桿意義。 ▼下轉第六版(上接第一版) 這是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首個通過自籌資金舉辦的收費特展,也是《上海市公共文化設施收費管理辦法》出臺后滬上國有公共文化機構的首個收費展。展覽還未開幕,就已經登上中國“十大熱搜展覽”榜首。在98天的展期里,參觀人數、門票銷售、文創銷售皆創下了國內收費特展的最高紀錄。甚至,展覽對博物館周邊餐飲、購物、住宿、停車等服務的銷量和人氣帶動作用也很明顯。
人氣爆棚之時,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卻意識到,這一次的展品全部來自英國國家美術館,展示的全是歐洲繪畫史內容,缺乏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的格局與視野。“這不是真正意義上文化的成功。我們更重要的使命是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提升藝術話語權,努力讓世界同行認可中國文博機構的研究能力和策展水平。”于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之后,上海博物館決定舉辦“對話世界”的展覽。“要對話而不僅是聆聽”,除了要引進海外館藏,上海博物館也拿出自己的館藏展出——中西方藝術同場的“對話達·芬奇”特展策劃就這樣啟動了。這是一次藝術與科技、東方與西方的互相凝視,18件文藝復興藝術珍品和18件中國古代繪畫名作同場陳列。展廳里,中式“花窗”呼應著意大利“拱門”,達·芬奇筆下最具東方神韻的女子與同時代明代畫家唐寅畫中的仕女隔空相望,仿佛中西方藝術家穿越時空對話。
此前,在西岸美術館的“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特展上,上海博物館的文物瑰寶與法國蓬皮杜中心的鎮館之寶奇妙相會,牽引人們關注到中國傳統繪畫中講究的“書畫同源”何以在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產生韻味悠長的回響。在業內看來,當八大山人與米羅同處一個時空,多方合力促成的這個展覽為跨文化、跨國界、跨館際的交流合作打開全新視角。同時,對于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以及中華文化“走出去”,這樣的比較視野也帶來啟示意義。
引入“新面孔”拓寬藝術欣賞維度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上海的收費藝術特展不斷引入“新面孔”,拓寬藝術欣賞維度。
久事美術館的“白日夢——稚拙派藝術家的奇妙世界”特展,是備受畢加索推崇的稚拙派在中國的首展。稚拙派是由一群活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素人畫家構成,他們淳樸天真的繪畫方式頗有感染力。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分館的“歷史的結舌”特展,是德國觀念藝術家托馬斯·迪曼德中國首個全面回顧展。迪曼德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方式甚為特別——制造紙模還原場景、拍攝紙模照片,最后把模型摧毀,讓人印象深刻。
昊美術館的“自性洄溯”特展,是德國最著名的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亞洲首個全面展覽。這位藝術家在創作中深入探討人性,其繪畫甚至被比作“人類靈魂的山水畫”,令人大開眼界。
西岸美術館的“快樂的旋律”特展,則讓大眾認識了以傳遞生命愉悅著稱的法國藝術大師拉烏爾·杜菲。這位藝術家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名頭不亞于夏加爾、馬蒂斯、畢加索等同代巨匠,以與眾不同的現代主義體現了20世紀最為樂觀的一面。
并且,今年上海的收費藝術特展也從純藝術領域向更多跨界門類延伸。
例如,上海圖書館首個收費展“環游地球80天——穿越150年世界奇幻之旅”,以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同名科幻小說《環游地球80天》為靈感,帶領讀者們順著故事主人公福格的腳步重走世界,切身感受科學和經濟如何推動人類的近代文明進程與發展。
藝倉美術館的“再次孟菲斯:設計革新1981-1985”展、久事藝術空間的“引領潮流七十年——意大利金圓規獎經典設計作品展”等,均投向設計領域;復星藝術中心的“隈研吾:五感的建筑”、久事美術館群落的“西行畫錄·東南園墅——建筑師童寯(1900-1983)特展”等,均聚焦建筑領域;chi K11美術館的“無央公園”展是連通當代藝術與音樂的跨界主題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展,融匯繪畫、珠寶設計、攝影、電影、服裝、建筑等門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銘心——20世紀胸針藝術展”,以千余件Vintage胸針呈現最“貼心”的藝術。
一些中國本土的當代名家,也從特展進入了更多藝術愛好者的視野。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的“張恩利:表情”展、“任重水墨丹青藝術展”,浦東美術館推出的劉香成攝影展“鏡頭·時代·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藝術評論家、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館長傅軍看來,收費藝術特展今年在上海的井噴,一方面折射出大眾對于高品質藝展需求之旺盛。她觀察到,申城的文化消費趨于成熟理性,包括藝展在內的很多文化產品只要品質足夠好,人們就愿意買單。今年上海的收費藝術特展相較前幾年,平均水準也的確高了不少。另一方面,這股潮流標志著上海的藝術展覽正在接軌國際,形成良性發展的態勢——在很多國家,特展收費是普遍現象。當然,她也指出,高品質藝術特展的舉辦成本如今在全球都水漲船高,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這對策展、辦展如何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