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9日 09:29 來源:解放日報
包括超大型體育賽事在內的“重大節事”作為一種規劃和城市更新工具,既是文化層面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物質層面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基礎設施優化調整的良機。
剛剛閉幕的杭州亞運會上,體育精神與人文精神交相輝映,奏響一曲和平與友誼的交響樂,城市在更大舞臺上精彩亮相。
亞運會、奧運會、世界杯……多國參與的超大型體育賽事聚焦視線的同時,也在各地推動著體育事業和城市品牌的提升,盛會如何余韻綿長,已成全球無聲的“較量”。
對超大型體育賽事“又愛又恨”
在經濟學領域,人們對超大型體育賽事“又愛又恨”。
以日本札幌為例。1972年在此舉辦的冬奧會,將冰雪旅游帶入日本國民的視野,將北海道帶到世界旅游的舞臺。冬奧會前后形成了六期綜合開發計劃,繪出旅游業轉型發展的藍圖。
對比札幌冬奧會前后的統計數據,在游客結構上,外來游客占全部游客的比重從30%逐步增長到35%,國際游客數量有大幅增加。從旅游業的季節分布來看,此前北海道一年中僅有夏季一個旺季,冬奧會后,逐漸形成了夏季和冬季的兩個傳統旺季,冬季游客量在全年的比重從1965年的9.7%,增長到1973年的14.6%,夏季的旺季也從7月到8月逐步擴展為5月到10月。高質量旅游產業的基因就此激活,一個經濟效益強、產業效率高、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成形了。
然而另一方面,一些城市也遭遇了超大型體育賽事的負面“后效應”——從籌辦到舉辦前為投資高峰;在賽會前夕和當年,旅游、通信、商貿、房地產等第三產業消費增勢強勁;會后,需求相對萎縮,可能出現房地產閑置、運動場館和酒店利用不足,旅游人數下降等現象。由于體育賽事一般局限于某個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在這個時空上產生巨大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如果為賽會進行的大量固定投資在比賽結束后不能被充分地使用,無法產生可補償的現金流,那么賽后這種一次性消費所拉動的經濟增長將迅速大幅度回落,低效率配置的資源甚至會阻礙該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大型運動會后體育場館設施的賽后有效利用是各主辦方面臨的課題。
在悉尼籌辦奧運會期間,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如何辦好這屆奧運會,卻忽視了賽后利用。為奧運新建的澳大利亞體育場成本高達35億元人民幣,可容納11萬人,是目前全世界技術最先進和最環保的體育場之一。然而,當奧運會的榮耀過后,這座體育場面臨兩難境地。因為整個悉尼極少有11萬個座位的大型活動需求,奧運會后市政府囿于場館經營不善,難以承擔其龐大的日常維修養護費用,最終忍痛拆除了其中大部分建筑。現在悉尼的奧運場館每年維護費用高達約2億元人民幣。
雅典奧運會是在安全方面投入資金最多的一次奧運會,總計花費了大約490億元人民幣,是原來預算的5倍。據測算,希臘需要數十年才能填上這個“黑洞”。
尋求正向的“后效應”7個維度上進行評估
尋求超大型體育賽事正向的“后效應”,可以依據體育賽事項目特點、影響力范圍等,從7個維度進行評估與實踐。
第一是“社會發展”。這一維度的指向是多方位的,通常指的是不易觀察到的“無形資產”。例如,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增強包容性,以及提升通過休閑運動和體力活動鍛煉而受益的大眾健康和福祉等。
第二是“民生發展”。民生發展維度是較容易被大眾察覺的,其中與民生相關的大型基建項目尤其受到矚目,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交通和移動基礎設施發展,比如延伸的地鐵線路或火車系統、機場升級,對步行和騎車更友好的城市設施;其次是城市基礎設施,如住房、水、衛生、廢棄物處理、醫療保健和其他公共設施;最后是城市服務和基礎設施,如通信技術、智慧城市電網、智慧建筑等。
2012年起,2016年里約奧運會組委會就啟動了城市交通系統的改革,以優化未來比賽期間運動員、觀眾和居民的出行。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自平昌奧組委,他們對部分比賽場館采取了“臨設臨撤”的建設方式,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推進了體育、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是“環境發展”。環境發展維度有:空氣和水質的改善,向低碳技術和流程轉型,露天休閑區和綠地的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創新的環境管理解決方案及民眾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意識的增強等。
第四是“文化及創意發展”。這一維度包含民族文化可見度的提升,新的設計、品牌和視覺識別的創立,以及城市或國家新的文化資產,如標志性建筑、文化機構等。
例如,1988年漢城奧運會閉幕30多年后,奧林匹克公園仍然是這個國家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奧運遺產”之一,平均每天吸引1.4萬名游客。
第五是“體育發展”。體育發展維度主要包含通過大型賽事加強對運動員的支持,對新一代精英級運動員的篩選,有組織的基層運動俱樂部、體育系統的發展,冷門運動的普及,以及用于體育場館的翻新或升級等。
例如,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對日本的體育運動和基層俱樂部的發展產生了久遠的影響,截至2018年,新成立的日本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協會已經在全國3.1萬家體育俱樂部幫助65萬名青少年找到運動根據地。
第六是“人才和人際網絡的發展”。這一維度是指通過賽事的舉辦,技術、法律、建筑、項目管理、藝術等不同領域的新一代人才涌現,體育管理、傳媒、旅游等各類人才專業技能提升,包括志愿者、對外交流等的關系網絡得到構建和更新。
第七是“經濟價值和品牌資產發展”。它指的是城市或者地區的全球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旅游業和會展產業的發展,財政上的長期投資及體育相關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等。
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結束后的五年里,奧運公園周邊的六個行政區新增了約11萬個工作崗位。作為1932年、1984年和即將到來的2028年奧運會的東道主,如今洛杉磯仍然在享受悠久的奧運遺產。1984年奧運會盈余2.325億美元,至今仍是“最賺錢奧運”的紀錄保持者。
讓體育盛會留下印記關鍵在于“留住人”
如何讓體育盛會在城市留下閃閃發光的印記?在有形資產領域,溫哥華的一些實踐可以借鑒。
2010年舉辦的溫哥華冬奧會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冬奧會之一,不僅為體育賽事、可持續性發展和賽后資產設定了新的標準,而且多年后仍在多方面惠及民眾。
如今,溫哥華冬奧會的場館已經與社區形成了深度融合——雷鳥競技場現服務于哥倫比亞大學,主要用于訓練與教學,以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奧林匹克中心則面向大眾,以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為主,場地包括健身房、羽毛球館、籃球館等,能夠為民眾提供多種項目選擇,豐富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惠斯勒地區雪上項目場地建成了旅游度假村,兼具賽事與休閑度假功能,在冬奧效應和設施服務改造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惠斯勒小鎮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滑雪目的地之一。
哥倫比亞體育館的屋頂在冬奧會結束后被改造為可伸縮式開合構造,可視天氣情況或主辦方要求調整屋頂開合狀態,現成為加拿大橄欖球聯賽的比賽場地。加拿大冰球館,現為羅渣士體育館,改造后是加拿大曲棍球聯盟溫哥華加人隊的主場。
橄欖球與冰球職業聯賽是該國最受歡迎的兩大體育項目,而且觀看體育賽事是當地民眾休閑的重要方式之一,兩館改造不僅滿足了民眾欣賞賽事的需求,還有效帶動周邊社區相關產業及餐飲業、旅游業等配套產業的共同發展。
整體而言,冬奧場館在賽后已被全面納入溫哥華城市系統,以向社區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為主要目的,從多方面融入居民的日常健身運動和娛樂休閑中,留住了人,實現了“體育賽事資產回歸社區”的愿景。
在無形資產領域,英國借奧運之機,有意識地培養并延續全新的志愿者體系。此前,英國體育志愿者承受的負擔日益加重,持續參與意愿降低。如何突破困境?英國提出了一種假設,即舉辦奧運會將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節日效應”,為提升社會公眾參加體育志愿服務的意愿提供“催化劑”。由此,一個名為“體育創客”的志愿者專項培養計劃被提上日程,其目標是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間,在全國范圍內招募4萬名新的體育志愿者,通過培訓使其成為新一代社區體育活動的領導者,為激勵更多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支持。計劃中還明確設定了兩個關鍵績效指標:一是硬指標,即4萬名新的體育志愿者均須在招募后的3個月內至少完成10個小時的體育志愿服務工作;二是軟指標,即培養至少2萬名體育志愿者,使其在10個小時工作完成后,愿意繼續參與體育志愿服務。
在有組織的培訓、激勵、志愿者相互交流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下,該計劃收獲頗豐。2012年12月的一項中期調查報告中,英格蘭體育理事會表示已有62410人注冊體育志愿者培養計劃,其中38786人已參加過至少一次志愿服務活動,13439人的服務記錄已超過10個小時。2014年的體育志愿者培養計劃評估報告顯示,完成10小時或以上的志愿者達到48281人,且有高達80%的受試志愿者表示愿意繼續參加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