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6日 09: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當前,數字文化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字文化消費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多樣化發展形態,尤其是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數字文化消費異軍突起,在拉動經濟、提振信心、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文化產業進入數字化轉型升級階段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助推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文化新業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教授魏鵬舉表示,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20年,傳統文化產業其實是負增長,但整個文化產業在2020年實現了增加值的增長1.3%。而導致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數字文化新業態的興起,即“數字+文化”呈現逆勢上揚的特征。
魏鵬舉指出,在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期,文化產品以供給端為主。改革開放后文化領域引入市場機制,更加重視文化市場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對文化市場需求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是文化市場供給與消費失衡的本質原因。
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尤其對供給端和消費端數據歸納分析,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實現文化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在滿足人民群眾優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同時,實現經濟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從供給端來說,一是按照不同消費群體的文化產品需求進行分析,以需求為依托生產文化產品。比如,城鄉區域差異,導致人員的需求存在很大弊端,對其特點需進行系統性的數據梳理,根據梳理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和供給。二是收集分析數字文化消費市場的消費數據。從消費需求的總體趨勢上,按照類別進行數據的再精細化,獲悉消費者對不同類型文化產品的偏好度,同時進行實時跟蹤,把握文化消費的演變態勢。從消費端來說,首先,要改變消費數據的統計方式,從傳統的單一化向體系化的統計方式轉變。其次,多角度分析消費數據背后的支撐因素。對不同類別文化產品的消費人群和消費偏好等特征的數據分析,可以使供給產品更精準地觸達消費群體。最后,對消費數據的分析要具有連貫性,以便對消費者的文化產品消費傾向做出合理判斷。
數字賦能 打造文化服務供給新模式
數字技術賦能,激活文化消費。騰訊文旅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C2B連接上的優勢,為文旅行業的機構、公司、消費者提供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打造了“老家河南黃河之禮”非遺數字館和“敦煌詩巾”“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等多個項目。其中,非遺數字館聚焦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從小程序平臺、非遺電商工具、短視頻傳播、文創禮物、騰訊IP非遺表情包、原創音樂大賽等多個維度切入,挖掘河南省境內黃河流域9個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綜合運用騰訊的科技創新、營銷傳播、文化創意等能力以及優質IP資源進行延伸,搭建了數字化的宣傳、推廣、交易平臺,讓黃河文化與非遺煥發新生,打造數字文化中國的河南范本。
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文旅總經理方騰飛表示:“數字科技在助力文化傳承與創新,煥發文旅新活力新魅力,構建文旅新體驗、新消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了許多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引擎。疫情期間,線下消費受到抑制,而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線上消費模式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力量。“當前國家在大力倡導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在新消費形態下,科學技術的驅動力量將得到充分彰顯,通過拓展技術服務邊界推動線上線下、不同行業跨界融合的力度將持續增大,‘數實融合’更沉浸、更互動、更個性的消費模式將成為現實。”方騰飛說。
合理規范市場 培育消費新增長極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數字文化消費市場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文化產業資金支持不足、文化消費缺乏優質供給、產業結構亟須調整、政策有待完善等因素阻礙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高漲的文化需求。如何在內容、資源、市場上進行改善,助力數字文化消費釋放更多發展活力,是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魏鵬舉看來,進入數字文化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層面愈加多元,數字化、智能化的多樣文化消費潮流勢不可擋。他認為,在更高水平上達成新的供求均衡、釋放文化內需,合理規范和引導,有賴于國家、社會力量、市場以及消費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魏鵬舉建議,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在現有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國家文化產業園區在申報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專項示范項目及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等方面優先考慮。二是完善運營管理機制,提高運營管理隊伍業務水平。指導建立園區企業入園評審和退出機制、績效考核、評價制度以及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對園區運營人員進行績效考核、服務激勵等規范化管理,以及實施人才扶持項目,提升運營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