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3日 09: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虎年伊始,中國元素一路火出圈。
一眼入畫的《只此青綠》,讓觀眾大呼“再看億遍”“原來最能打動內心的還是傳統文化”;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用中華傳統文化為世界留下別樣奧運記憶;北京冬奧閉幕式上的“折柳送別”訴說中國式浪漫;拿下中國雪上項目首金的谷愛凌,雪服上印著中國龍,雪板上刻著龍紋,驕傲地說要把中國元素帶到世界、帶到自由式滑雪中;無獨有偶,中國女子冰球隊守門員的腿板上,赫然也是兩條金龍……
可以說,在這些億萬目光矚目的舞臺上,中華傳統文化都“活”起來了,擊中了埋藏于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的審美情感。事實上,傳統文化元素“占領”舞臺,并非是一時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青睞。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就社會氛圍而言,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加上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大家接觸傳統文化、系統認識傳統文化的機會越來越多,日益高漲的“國潮”“國風”熱,奠定了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基礎;
從創作者素養來說,大批文藝創作者文化觀趨于成熟,對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理解較為充分,能借助恰當的、符合當代審美趨勢的表達路徑,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作,激發人們內心的文化認同;
科技成果的進步,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文化生產。現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學,有效助推了傳統文化節目的跨藝術門類創新,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古與今、新與舊完美融合,蝶變升華,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傳統文化的搶眼表現,背后是中國人文化心態的轉變,折射出中國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