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7日 09:26 來源:科技日報
觀點熱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數據增列為生產要素,數據成為關鍵的創新輸入,并全面介入資源配置過程,創新要素集聚和配置正加快從地理空間、物理空間轉向虛擬空間、網絡空間。同時,以跨界融合、協同聯合、包容聚合為特征的數字化創新,驅動產業技術變革和組織變革,產業邊界模糊化、產業集群虛擬化成為新經濟時代下產業組織的新趨勢。
虛擬集聚的主要類型
技術創新的系統化、創新組織的網絡化和產業組織的虛擬化,共同加速推動了基于傳統地理空間的產業集聚向各類虛擬集聚演化與發展。
一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空間虛擬集聚。信息和通訊技術是產業組織虛擬化與網絡化的技術平臺。分布在不同地區的企業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等網絡手段,根據市場需求組成動態聯盟,同時,在虛擬空間集聚的供應商、分銷商、服務提供商、消費者等,應用互聯網技術實時交換數字化信息或知識,持續為虛擬化的網絡組織結構增值。
二是基于功能距離的地理空間虛擬集聚。在產業鏈上強經濟聯系的企業,由于其分工的垂直分離特征,上下游企業不需要在地理空間范圍內集中,而是基于功能距離表現為塊狀地理區域的集中分布,各區域塊之間通過配套關系聯動,呈現出基于功能距離、聚而不集的非鄰近性地理空間虛擬集聚。
三是基于實虛空間一體化的虛擬集聚。平臺型經濟正在重塑現代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資源的邊界由供給端拓展到需求端,產業的價值由平臺、供給面和需求面共同構成,產業集聚的載體向實體地理空間和虛擬平臺空間相結合轉變,形成線上流動經濟和線下地域經濟緊密耦合的虛擬集聚新形態。
虛擬產業集群的代表性模式
基于集群的“聚集核”,將虛擬產業集群劃分為四類代表性模式。
一是圍繞數字化平臺的虛擬產業集群。服務創新是數字化創新的主要特征之一,產供銷之間的信息孤島被打通,營利模式由單一性制造向全方位服務轉變。依托亞馬遜、阿里、COSMOPlat等數字化平臺集聚的企業群體是其典型代表。其中,海爾被評為打通端到端價值鏈的“燈塔工廠”,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借助數字基礎架構,建立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大規模定制和多邊交互、增值分享的生態平臺,賦能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已聚集400萬余家企業。
二是圍繞供應鏈的虛擬產業集群。數字化創新時代下的產業供應鏈具有網絡型價值分工的特征,通過互聯網信息系統和強生產計劃性,突破企業組織和地理空間之間的有形邊界,在跨區域尺度上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的上下游模塊化虛擬產業集群。例如,美國蘋果公司被Gartner評為“大師級”全球供應鏈,其圍繞手機生產建立了高度柔性化、全球多領域分工的產品制造體系,涉及全球800余家企業。
三是圍繞技術標準的虛擬產業集群。技術標準是高技術企業網絡集聚的重要紐帶。2016年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聯合華為、達沃豐、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20家企業共同成立NB-IoT Forum,各參與企業主體相互交換數字化編碼知識,各自將自身獨特的產品或服務價值添加到虛擬集群網絡,推進NB-IoT技術領域的標準制定、應用推動、技術實現與資源優化配置。
四是圍繞產業園區的虛擬產業集群。傳統產業園區突破固有的地域和產業限制,形成實體園區與虛擬園區相結合的新型園區,其在地理空間上沒有明確的空間約束,通過契約和網絡等聯結相關產業開展跨領域跨區域鏈式合作。廣州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集聚了騰訊、阿里、小米等互聯網頭部企業,借助其生態鏈優勢發揮地理空間集聚和虛擬空間集聚的雙重效應,同時,其與廣州國際生物島密切協作,形成IT和BT集群跨越園區邊界聯動發展的格局。
建設跨越地理邊界的虛擬產業集群
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基于創新集群發展模式、建設虛擬產業集群的戰略需求,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支持加快建設跨區域的虛擬產業集群。超前布局數據中心、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有效連接地理空間、物理空間和虛擬網絡空間。聚焦關鍵技術、生產工藝和成果產業化等重點環節協同創新,布局一批數字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促進要素跨領域和跨時空聚合共享。探索建立適應創新要素流動空間組織和協同創新的區域一體化治理體系,避免“區域邊界鎖定”。
二是大力扶持鏈主型平臺企業,打造連接產業鏈供應鏈的虛擬化集群平臺。發揮龍頭型平臺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的集聚核作用,強鏈補鏈延鏈,形成產業鏈閉路循環發展。按照平臺企業主導、市場選擇、動態調整的方式,搭建面向整個區域和行業的、連接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虛擬化集群平臺。建立完善平臺進出機制和活動機制,大企業建平臺和中小企業用平臺雙輪驅動,形成融合創新、智能協同的新型平臺生態體系。推進網絡化平臺發展模式,有效連接各類創新主體、中介組織、創新平臺、產業化載體等,形成開放型創新平臺網絡。
三是充分發揮網絡化協作組織的樞紐作用,優化虛擬產業集群的結構基礎。建立一批以平臺企業、行業協會為主體的集群促進機構和集群聯盟,以“聚集核—產業鏈—集群網”互動共生耦合發展模式,加快突破各類邊界限制,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網絡式一體化協同創新。實現企業、產業、區域創新網絡的協同演化,推動集群向著更高級形態發展演化。啟動集群國際化計劃,開展國際研發合作,將集群參與者獲取新知識的渠道擴展到全球創新網絡,為知識與技術創新、集群更新與重組提供更多可能。
四是統籌布局數字產業集群,培育增量、升級存量,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部署,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在全國層面上統籌數字產業重大生產力布局,形成區域間分工合作和產業協同的雁陣形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現有數字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推進傳統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等的虛擬化轉型。開展數字融合創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試點示范,拓展新興數字產業應用場景。增強數字產業集群的創新引領力,聯動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建設與發展,形成以城市群為空間尺度的數字產業集群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