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8日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8日訊(記者 魏金金)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文化產業尤其如此。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狀態,有必要靜下心來理性反思疫情之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挑戰;與此同時,對于今后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又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功課?在9月5日舉辦的2020年服貿會·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商界和學界的嘉賓共同就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常態化防控階段
理性反思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危與機
唯有對產業生態系統的演變與升級保持清醒認識,才能在對外文化貿易中做出科學的預判分析。“我們必須認識到,后疫情時期對文化貿易的影響是長期存在的。”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保宗從三個角度概述性地分析了當前對外文化產業發展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首先是對外關系的變化會影響到跨國文化關系的變化。今年以來全球聯合抗擊疫情,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深度交流,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其次則是疫情對非剛需產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再者就是疫情的發生以及常態化對文化貿易,甚至文化新業態發展趨勢都將產生影響,如數字文化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等在疫情期間呈現逆勢上揚的發展勢頭。
今年上半年,在商務部服貿司的指導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硏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嘉珊帶領研究團隊專門就對外文化企業進行調研。根據調查結果,她發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處在不同行業領域的文化企業,大家冷暖自知”,不同行業遭遇的情況各有不同,其中有危,也有機。而事實上,同一個行業,處于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的企業其受到的影響也各有不同。
作為國家文化重點出口企業,北京東方嘉禾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深耕海外互聯網視頻領域,專注影視出口。其創始人殷建波談到,在疫情的影響下,今年東方嘉禾創造性地以海外中餐廳的場景化打造與運營為突破,積極搭建推廣平臺,尋找新的業務突破,“我們在這個場景中,用我們的產品、設備聯網,簡單理解是聯網的‘分眾’,但我們做的不僅是分眾的產品形態,還有內容,去幫助老百姓做生意”。
截至目前為止,東方嘉禾已連接全世界62個國家,300多個城市15000多家有規模的門店,“今年開始我們幫助同仁堂賣藥,幫助五糧液賣酒,幫助景德鎮賣陶瓷,幫助不同企業賣產品。”殷建波這樣談到。
先試先行
充分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在前不久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批復》中,同意北京等28個省、市(區域)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進一步倒逼中國文化產業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之中,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那么,對于對外文化貿易先試先行,業內究竟有哪些期盼?
“今后高水平的文化貿易發展一定是集內容、技術、創意的行業,如果要先行先試,從國家和政策層面來講,要給企業有更多的優惠政策;從企業來講,則是要創造出更多好的文化產品和好的文化服務,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推動高水平的文化貿易發展。” 李保宗認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和“走進去”的過程中,企業同樣應該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的視野,理性認識文化貿易自身規律,積極運用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思維來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
服貿會期間,9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這也就意味著,首都北京服務業開放再擴大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但無論營商環境如何變化,文化貿易發展最活躍的因素歸根到底還是企業。在李嘉珊看來,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發北京地區營商環境的內在活力。北京央企云集,但文化貿易不能忽視眾多的民營企業的作用與它們的的需求。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同樣深有感觸,“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主體是民營企業,尤其是文化產品貿易這個方面。他們有成本優勢,有市場靈活性。”
“每個國家都有非常強的文化符號。中國一定會做出能代表我們中華文化很強的IP符號。”在好萊塢產業聯盟投資管理集團總裁高志峰看來,立足企業長遠發展,文化產品無論是影視還是游戲亦或是其他,終究IP化、品牌化是發展的王道。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當前疫情既是挑戰,同樣也是轉型發展的新契機,唯有不破不立,銳意創新,方能在對外文化貿易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