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4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化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微民營企業,在信貸融資中都沒什么硬資產可以用來做抵押擔保,因此,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在文化產業中尤為突出。
由于大多數金融及投資機構更喜歡選擇所謂“硬資產”,因此撬動金融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需要政府來彌補這種市場失靈。
“投貸獎”政策實施一年多,據了解其運行效果不錯,目前合計獎勵金額超過9億元,直接支持企業1300余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93.76%,財政資金杠桿效應近30倍,對文化中小企業的支持非常明顯。這個體系由北京文投集團具體運行,地方國有控股文投集團代政府施能,為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走出了引人注目的創新實踐。
發揮國有文投集團的作用
這些年來,隨著各地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各地成立了很多文投集團,我一直在觀察各級文投集團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首先,作為國有資本控股的類金融機構,他們應在文化金融融合發展中起到中樞作用,發揮國有資本本身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還應當發揮協調作用,充分調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來參與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源融合起來,不要讓文化金融變成國有資本的“閉門游戲”。
北京文投集團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具有創新意識和實干精神的還有陜西、南京等地的文投集團。文投集團這個平臺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發展文化金融的決心和遠見。推動國家文化金融政策的實際落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在服務方式、產品、平臺名稱上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推出的行動計劃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北京的投貸獎體系、江蘇省的省級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政策等都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金融政策實施典范,南京政府牽頭組建的文創銀行梯隊、文化征信貸等也有較強的代表性,上海在國有引導、社會資本主導的金融思路下不斷創新,主抓徐匯區、靜安區、自貿區等文化橋頭堡的工作也成效卓著。
財政支持的創新和金融服務的下沉
從表象上看,北京投貸獎體系對機構的獎勵從“事前補貼”變成了“事后獎勵”,只是一個流程變動,其實是“去行政化”思路結出的成果。
發揮國有力量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固然重要,正確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極為重要,政府應發揮有為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讓事情最終歸于市場去解決。
從目前看,北京市在制定政策、管理投貸獎資金、對投貸獎平臺進行監管、對申報獎勵機構的復核等職能較為到位,而其為了推動金融服務進一步向市場下沉和去行政化,設立文創板和文創金服兩大運營平臺。該兩大平臺雖撮合金融交易,但與金融機構都是市場化合作關系,如銀行的每次放貸都會自發進行企業調研,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政府提前做了風險評估和價值判斷。最終,政府取消評審環節,變為專家機構復核,明晰支持標準;取消風險高的項目補助形式,變為社會認可的貸款貼息、發債獎勵、融資租賃貼租等事后獎勵方式,大幅降低騙取財政資金的可能,獎勵的將是那些真正有需求和表現良好的企業,因此能夠調動文化企業的積極性。
發揮兩大平臺的競合關系
從目前看,兩大平臺中尚處“缺位”的是與風險補償機制和征信體系的結合,但北京也已在推進中。
文創金服和文創板作為“一胞雙生”的服務主體,應當充分發揮定位上的差異化、互補性。個人建議,文創板應當致力于完善文化產業多層次資本市場,側重為股權交易職能,而文創金服可以整合金融機構資源和文化產業資本合作關系為核心。銀行、信托公司等,同一機構的一個業務中經常涉及股債雙權,所以雙方無需在入口階段就進行業務分類,只需在服務上各有側重,并具備互為引流的合作關系,這樣才能更好發揮共振效應,也更有利形成北京文化金融的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