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4日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化金融這一新的業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樣,中國文化金融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一些傾向與問題,那就是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過程中,越來越關注現象,越來越繞開關鍵的問題,追求眼前的效應,從而使我國文化金融的發展,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發展趨向。對此,我們應該給予特別的關注與分析研究。
一、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回歸本源。文化金融服務的發展要最終回到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上來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業態不斷升級換代,業態的融合發展也可謂是日新月異。與此相對應,當下文化金融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亟需要創新突破。我國文化金融的發展,從起步到創新發展,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業態雛形。但這個雛形與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的金融服務需求相比,還是發展的太慢、規模太小。即便如此,在嚴監管的大環境下,我國文化金融的創新發展還是走到了一個不太穩定、不太確定的發展階段,挑戰與障礙不但多而且大。總體看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以文化金融創新之名,行金融投機之實的現象不少。在煩亂的文化金融創新的口號下,不去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探索,而是更多地關注眼前的效應,追求短期利益,是文化金融的發展出現了浮躁化、表面化、概念化發展的趨勢。二是文化金融太多關注于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層面的東西,而對于文化金融的本質關注度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忽視藝術金融發展的本質、本源,而去探索法中文化金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非常有害的。所以,今天我們在這里,首先希望強調的就是中國文化金融的發展要進一步回溯到文化金融的本質上來。
我們國家今年經濟形式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非常多,相關的研究分析視角也不斷多元化。為此,我們的經濟學家及研究者也“發明”了很多新詞,像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結構性創新”等等之類的,林林總總一大串,其實質就是如何創新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在中國大的背景下,要談創新改變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探索尋找新領域、新資源、新機制的這樣一些戰略性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要關注文化金融的發展,就是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事關新領域、新資源、新機制這樣的宏觀戰略問題。而文化金融的發展問題,又涉及到更快、更有效 地發展文化產業的問題。所以,談到文化金融的未來發展,我認為最應該關注的是新領域、新資源、新機制對于轉變發展方式的意義。
事實上,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從理論到實踐,我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戰略取向,已經得到大家的共識。
第一個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強調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不與科技融合,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發展動能。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是一個大的趨勢。在這一趨勢中,數字化是關鍵、核心。特別是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是基礎,是戰略。文化科技融合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特別是在文化資源價值的提升方面,可以說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個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強調文化與金融融合。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涉及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不只是產業業態的豐富,產業盈利能力的提升,而是要看產業的發展能否有效地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這個根本問題。如果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有效地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這樣的產業,既是業態很豐富、規模很大,又有什么意義?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線,就是文化資源化、資產化、金融化的進程。也就是說,圍繞這一主線,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一定要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由形態不斷地向業態轉變。現在我們文化產業遇到的很多問題,包括產業園區的發展問題,很多情況都是由政府主導或是一些文化機構主導,沒有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為發展而發展,建構起來的并不是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業態,而是根據主觀意愿建構出來的,好看的文化產業形態。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把產業形態轉變為產業業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僅僅是一個開始,還處于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發展的潛力與空間巨大。
第三個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強調文化與旅游融合。現在文旅產業紅遍大江南北,最容易聽到的一個口號就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如何落實這個口號呢?實踐表明,文化與旅游融合最關鍵的就是,要打破景觀旅游的舊有模式,向文化要效益、要深度,那么靠的是什么?答案無疑是文化體驗。現在國內的旅游大部分都是景觀旅游,哪里有好景、好山、好水、好雪等等,大家來觀看,感覺很美、很新鮮、很新奇,僅僅是一看而過,但是每個游客對當地旅游的貢獻值很小,主要是因為沒有后續的關聯的體驗消費。現在很多景點都遇到了這樣的一個發展的瓶頸,景區發展得越來越大,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支撐服務設施投入很大,但是收入增長卻很有限,主要是因為沒有進行深入的開發。深入的開發是什么?就是要以文化體驗為中心進行深入體驗游。原來一個游客到景區去看景觀只需要一天的時間,有了文化深入體驗的介入,游客可以在景區待一周甚至一個月,對于景區的貢獻值也會增大,景區旅游的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文化資源的發掘、發現、發展,既有精神層面的,又有物質層面、產業層面的,我們沒有必要以此否彼。民族文化的復興既需要精神方面的文化與資源,也更需要物質方面文化與資源的支撐,這是我們面向新時期要走的一條路。所以,在很多場合,我們都在談藝術金融是一種特種金融。事實上,我們認為,文化金融與傳統金融相對比,也可以稱之為特種金融,它特就特在文化資源的特殊性決定了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的特殊性,這是文化金融的根本,也是文化金融問題的最根本的根源。文化產業發展中,要更多地關注文化資源,文化金融的發展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與創造性轉化,盡力避免在文化金融的發展中,更多的是關注文化金融工具和文化金融產品特性,忽視了文化資源本身的特性。文化金融和一般金融產品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文化資源價值發現的特殊性。這是關鍵。可是我們現在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大家都在談金融工具怎么用,產品怎么設計,金融如何支持文化項目。而金融工具和產品的設計與文化資源特性的結合卻很少有人關注,這也是我們文化金融發展不穩定應該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要特別注重發展綜合性服務平臺。關鍵是要形成使風險結構化與管控風險的平臺機制
我們在發展文化金融的過程中,特別強調需要有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文化金融的突破性進展,目前條件下,還寄希望在這個方面有大的突破。由于文化資源的特殊性,文化金融發展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服務支撐鏈條。文化資源要變成資產,需要確權、登記、鑒定、評估等環節的同步完善,產業鏈條周期比較長。要發展文化金融產品、文化金融業態,必須首先建構文化金融綜合性的服務平臺。特別是在當下,我們國家對文化資源資產化的立法幾乎空白,在這種條件下發在文化金融,困難與障礙可想而知。這也是文化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傳統金融形態參與少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要建構管控分析、識別風險的綜合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在一個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通過聚集優勢資源,不斷在一個點上,突破文化金融發展壁壘,實現新的創新與突破。
三、要謹慎、系統、深入地認知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在文化金融中的應用
在文化金融的創新發展中,一定要謹慎、系統、深入地認知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在文化金融中的應用,切忌拿來主義。特別是不顧文化資源的特質,在風險識別未完成的情況下,而一味地套用金融工具與金融架構,造成金融風險事件發生。當下,我們所看到的不少有關文化金融的風險事件,無不與此有密切的聯系。文化金融和傳統的金融類別不同,需要建立更加獨立、系統的風險識別與風控體系。現在很多文化金融產品都是在純金融視角與思維下創造的,例如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等,其設計模式和風控體系主要建立在金融業內對于藝術品風險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導致很多藝術品風險根本不被認知,因為從金融的角度上與藝術品市場角度上看風險,是存在差異的。也就是說會存在風險識別盲區。所以,千萬不能把金融業的工具和產品想當然地搬到文化金融的領域與業態上,一定要對金融工具進行長時間、多維度的磨合。也就是說,要對文化與金融的融合進行有效地磨合,這種磨合主要包括:第一是風險識別,即要對風險有獨特的認識與判斷,以提高風險識別能力;第二是要進行風控創新。一般的金融企業所建立的風控體系很難適應文化金融的風控要求,要發展文化金融創新業態,必須要建構與新的文化金融業態相適應的風險控制體系;第三是要有文化金融的產品設計和創新的新思維。文化金融的產品創新一定是建立在新思維的基礎上,如果還在傳統金融的創新思維框架下,文化金融的創新就很難突破。例如濰坊銀行在做藝術品質押融資的過程中,就創新性地推出了預收購人制度,很好地解決了銀行藝術品質押的評估鑒定風險問題。如果按照傳統金融的思維,一味地在找權威的鑒定、權威的評估等問題上不能自拔,那么,這種業務與產品就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也是目前傳統金融體系難以介入文化金融產品創新的一個重要的認知問題。
四、要推動基于跨界融合為主線的由文化資源由形態向業態、生態轉變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文化金融發展的基礎與支撐業態,沒有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文化金融的立身之地。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優勢,那就是文化資源的融合性與跨界能力很強,其要素很容易與當代設計、當代時尚等理念融合,從而實現跨界,創新新的業態,提升傳統業態。所以,我們在發展中國文化金融的過程中,一是要關注跨界融合為主線這樣一個前提;二是要推動由文化資源由形態向業態、產業生態的轉變的大趨勢。要謹防把文化金融的發展,固定在一個圈子里面,我們要積極推進圍繞跨界融合主線,把文化資源由形態向產業業態、產業生態轉變。通過跨界融合為新型業態、傳統產業賦予文化內涵,使其價值大規模提升,這同時也是整個文化金融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