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 來源:中國文化報
文化金融受多地重視
文化金融概念誕生于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成為關注熱點、中國文化產權市場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從制度設計的初衷來看,文化金融就是利用金融的手段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政府主導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各省市百花齊放、各有特色。北京提供一套綜合服務體系,提出“投貸獎”聯動的文化金融發展新思路。南京以政策查詢庫、信息媒體矩陣、小微文化企業服務券、“金梧桐獎”等為抓手,推動文化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廣州、杭州、重慶、武漢、天津、成都、西安及其他城市,都將文化金融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
但我國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有其先天不足:以債權為基因的融資服務體系,與輕資產、以版權價值為核心的文化企業先天匹配不夠,而且作為國民經濟血液的金融產業,其政策靈活性較低,產品及服務創新空間較窄。整體來看,目前銀行機構只能在現有體系內“修修補補”,很難從根本上給予中小文創企業以有效的扶持和促進。
文化金融的瓶頸
北京銀行在文化金融方面做了較多探索,總體而言,商業銀行體系對于文化企業尤其中小文創企業的扶持走在制度和產品創新的前沿,雖然加上了融資租賃、擔保、小貸、獎勵等一系列扶持的“組合拳”,但對于真正用市場手段激勵、引導和扶持文化產業,效果是不明顯的。
我國文化金融發展到當下,瓶頸依然是版權價值評估及在資本領域的價值確認。針對項目估值、公司估值,以及具有商品屬性的文創產品的估值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筆者之前曾參與過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平臺的設計、文化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準則的制定及實踐,也參與過版權質押貸款產品、中小企業集合信托、文化保險、小額貸款以及混合質押擔保融資、文化彩票等文化金融產品設計。筆者認為,目前關鍵是徹底革新以銀行貸款評估為核心的文化金融服務邏輯,有效運用以股權為主的資本市場手段,將市場前景、版權商業屬性、對賭條款、團隊穩定性等因素納入評估體系,在此過程中培養一些能夠深刻理解和有效結合文化產業投融資業務和資本市場手段的機構投資者及新型的文化金融服務商,促使文化金融步入良性循環。
文化金融的突破路徑
我國文化企業的主體仍是中小微文化企業,大量文化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優化。同時,政策性銀行及地方商業銀行、地方文促中心、文資辦、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及文投集團等政策性機構,占據文化金融的主體地位。基于此現實,筆者認為文化金融可朝3個方向突破:
首先,整合政策性金融體系,使國有文投集團及類似機構成為文化金融業務運作的主體,并以地方商業銀行、融資租賃、小貸、擔保、信托、保險等為輔助,以政策性獎勵、扶持、政府購買等為依托,打造股權為主、債權為輔、政府托底的全新文化金融扶持模式;其次,應重點打造股權融資服務模塊,建立項目信息共享機制和項目分級制度,大力引入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周期服務能力的股權投資服務商,作為國有文投機構的有效補充;再次,大力推動文化企業股權交易市場的活躍,大力發展具有做市功能的投融資中介服務機構、產業投資基金及具有投資屬性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真正使我國的文化金融體系成為強勢的文化資本服務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