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旅游業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眾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在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旅游業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更加凸顯,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據商務部監測,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4萬億元,很多領域消費快速增長,品質化、個性化、體驗式消費引領潮流,消費升級勢頭不減。
值得注意的是,國慶黃金周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慶祝豐收的鄉村文化旅游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鄉村看美景、品美食、賞民俗。這種“全民旅游”釋放出巨大的客流量紅利,使得“旅游+農業”“旅游+鄉村”釋放出了旅游業巨大拉動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形成新業態,提升了綜合價值,實現增收富民。
此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旅游產業不僅是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也是綜合效益最好的扶貧產業之一。旅游扶貧在為游客提供鄉村豐富、多元的旅游產品供給,吸引游客的同時,自然也振興了鄉村。
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關聯性強、綜合帶動能力突出,特別是在“旅游+”戰略的推動下,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并擦出業態創新的火花,旅游業態和產品持續創新和豐富,推動著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提升了游客的出游品質。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頂層設計又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旅游+”得到認可,推動了旅游業與互聯網、工業、農業、林業、航空、水利、交通、中醫藥、衛生、科技、文化、教育、裝備制造業、軍事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游客的旅游新業態。
應該看到,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資源共享,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延長旅游產業鏈,創造更多的融合型新產品,形成新業態,直接創造新價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旅游業已經廣泛進入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而“旅游+”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態、一種新的先進生產力,以“旅游+”方式打造的新產品、新業態成為假日旅游“新潮流”,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推動新時代的到來。
40年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旅游業改革開放在中國改革開放總體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旅游業的改革開放,還有效地撬動了其他領域的改革開放。新時代下的中國旅游業,應明確新定位、樹立新思維、把握新方向,以進一步推動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開創中國旅游業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