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30日 來源:中國旅游報
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看似一起偶發、突發的自由行事故,在國內不容易找到責任主體,但也反映了大眾旅游時代、自由行趨勢下,成熟旅游市場培育的極端重要性。
泰國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地方政府及各級旅游部門紛紛發布安全警示,全力求援,保證游客安全。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看似一起偶發、突發的自由行事故,在國內不容易找到責任主體,但也反映了大眾旅游時代、自由行趨勢下,成熟旅游市場培育的極端重要性。市場各參與主體如何分工協同,一些趨勢性問題和深層次原因值得引起各方重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要認真反思自己的監管思路;旅游企業(尤其是旅行社)要認真反思商業模式、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而游客要認真反思自己的安全意識,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消費者。旅游市場的各參與方都必須吸取教訓,舉一反三,才能讓這些代價不會白白付出。
第一,要正本清源,重新思考和定義旅游。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旅游業已經走過40年,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旅游進入文旅融合的新階段。我們應該歷史地、系統地看待旅游所處的發展階段,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什么是旅游?游客追求的是什么?旅游從業者該如何設計場景、提供服務和創新產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該提供怎樣的公共服務、如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維護市場的公平秩序和公共安全?旅游業的各參與主體該如何分工合作?這些需要進一步思考。
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是該地區行政管理水平的晴雨表,是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精細化管理、公民素質、城市文化親和力等的綜合反映。旅游人需要冷靜思考旅游的本質和主要矛盾,認真回顧旅游的起源和發展歷程,認真反思我們旅游市場監管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細致分析旅游市場需求變化等問題。當旅游行業普遍面臨用工荒、待遇差、滿意度低、市場主體不成熟等困境的時候,我們旅游人應該及時回頭,冷靜思考旅游發展的定位、旅游管理的路徑和制度性安排。
比如對旅游業的定位。追根溯源,旅游起源于外事,服務于國家的公共外交。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旅游的市場主體已發生深刻變化。因為旅游業的綜合性強,牽引力大,我們越來越強調旅游的產業屬性。筆者認為,這個微小偏差,是造成整個旅游市場錯位和亂象的最深層次原因。旅游業要回歸旅游的本質,更多地強調其公共服務的屬性,強調其文化傳播、公共外交本質,而產業屬性則只是激活市場的輔助手段,至少在公共屬性與產業屬性之間要做一個平衡。過去,我們把參與外事接待、代表民間形象的導游推向了競爭市場,讓他們既肩負著傳播文化的公共責任,又承擔著市場化帶來的生存壓力。在扭曲的旅游生態下,導游便成為低價游、“填坑團”的犧牲品,旅行社也承受著旅游市場壓力的不堪之重。
再如不合理低價問題。對于這個困擾中國旅游市場多年的問題,我們一直采用打壓圍堵的方式,運動式的市場監管提高了行政成本。有不合理低價,就有合理低價,多少錢算合理?市場營銷短期推廣、產品促銷、尾單清倉甩賣,這些市場行為合不合法?算不算低價旅游?如果換位思考,我們作為旅游企業,自己選擇了“批+零”的模式去包船、包機,當我們自己的艙位最后賣不出去的時候,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恐怕我們也會同樣選擇“甩尾單”,盡量收回成本的。市場需求是剛性的,政府也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監管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筆者認為,旅游行政部門應該放棄“不合理低價”的監管思維,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從營造市場誠信體系和公平競爭的大環境入手,從依法監管合同執行入手,凡是違反合同的,都一律依法處理,不偏袒旅行社和游客中的任何一方,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對于市場中的違法違規、不文明行為,及時發布黑名單,同時加強社會面上的文明旅游、安全旅游宣傳,讓公開透明的旅游市場環境成為凈化旅游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