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3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建設既關系到國運興衰、民族興亡,也關系到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五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但是,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6月5日至14日,我參加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赴四川、福建的專題調研,重點了解“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關情況。調研中了解到,當前文化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化產業總量規模較小,在國民經濟中還沒有成為支柱產業。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4.29%,與到達支柱產業5%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四川、福建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國居于前十位,但其在GDP中的比重也偏低,分別為4.02%、4.13%。
二是文化產業中文化服務業的比重偏低,文化制造業比重偏高。文化服務業是文化產業核心領域的主要部分,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造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涵蓋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等行業。文化制造業的典型產品包括工業美術品(雕塑、漆器、刺繡、地毯等)、藝術陶瓷、文化裝備(印刷設備、廣電影視設備、演義設備、游樂游藝設備、樂器等)、文化消費終端(文具、筆墨、家用視聽設備等)。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中,文化服務業比重為52.1%,文化制造業的比重為38.6%,文化批發和零售業為9.3%。其中,文化服務業偏低,文化制造業偏高。
三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從全國來看,2016年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全國總量的10%,東部地區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區域發展不平衡還表現在城鄉不平衡等方面。如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約占全省50%。
四是文化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內容生產能力還不強,精品力作、知名品牌、骨干企業還不多,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產業結構雷同、產品重復生產、項目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普遍;另一方面,新興文化產業比重偏低,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轉化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地方文化特色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文化產業的發展既需要有規模的擴展和總量的增長,更需要有產業質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提升,建議:
一是提高文化產業內容質量。文化產業既涵蓋文化產業核心領域,也涵蓋文化輔助生產等相關領域。這其中,內容的生產是第一位的。內容是產業的核心,又是產業發展的源頭。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軟實力主要在于文化產業核心領域的內容生產及其質量。在文化產業和內容生產方面,要堅持正確的發展導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要進一步加強國家層面對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支持、鼓勵、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
二是優化文化產業結構。首先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文化產業核心領域,特別是文化服務業,做強做大文化核心產業,以核心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其次,要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鼓勵支持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興文化業態,發展文化創意、智慧廣電、網絡視聽、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
三是加強文化產業協調統籌。首先要加強區域協調統籌。西部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國偏低,但文化資源十分豐厚,產業潛力大。國家要加大西部地區的文化投入,促進西部文化產業發展。其次,要加強城鄉協調統籌,大力支持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進一步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要。再次,要加強戰略統籌,把文化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四是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首先要加快推動《文化產業促進法》出臺,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其次,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如文化產業發展的用地政策。針對大多數文化企業輕資產、可抵押物少的特點,有關金融機構在創新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方面還受到諸多限制。文化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