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 來源:新聞戰線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為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當前,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來說,貫徹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工作和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樹立文化自信。一段時間以來,甚至較長時間以來,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許多從業人員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對于傳統文化持排斥的態度,對西方文化過于迷信;另一方面,對于正在推進的文化建設缺少深入的思考和創新,這直接導致文化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不相匹配。因此,要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必須首先解決文化自信問題。
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重大課題和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黨章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基于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靈魂是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抓住了中國自信的本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能夠在順境中從容淡定、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100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曾長期處于文化焦慮、猶豫徘徊之中。20世紀初,在國家積貧積弱的背景下,部分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失去了文化自信;“文化大革命”中,部分無知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橫掃”和破壞;上世紀末,極個別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甚至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陷入文化虛無主義,這充分說明,文化與國運緊緊相連。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些年來,媒體的“四力”之所以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其核心原因在于從業人員受20世紀以來的文化思潮和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對中華優秀文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道路、理論、制度自信心不夠,對廣闊而深刻的改革開放生動實踐和偉大社會變革理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文化自信不夠的問題。將傳播簡單地理解成新聞專業主義,這導致媒體在履行職責使命的過程中,出現價值觀偏差。今天,我們進入新時代,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十九大及時做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部署,為提振中國人民信心斗志、凝聚中國人民精神力量提供了強大支撐。當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首要任務,就是不僅要對中華文化有更準確的理解、更高度的認同,也要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一偉大事業。
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樹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則。十九大報告和新黨章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必將對中華文化走向新輝煌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文化建設提供方法指引。近代以來,如何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多有爭論。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錢玄同從“光復舊物”“愈古愈好”到全盤歐化中華文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思潮逐步滲透擴張,傳統文化一度弱化,最后導致新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小范圍抬頭。無論是推崇厚愛、奉若圭臬,還是貶損否定、視如敝屣,都給傳統文化發展造成了傷害和損失。198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系教授林毓生出版著作《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總結了“五四”以來中國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經驗教訓,提出“硬從西方搬來一些貨物,不但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反而制造了新的危機”。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堅持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打下了堅實根基。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關于人生和修養的思想做出新的解讀;鄧小平的“小康社會”理論借鑒了儒家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同時又賦予傳統“小康”新的時代內涵。十九大報告和新黨章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主張的“辯證揚棄”,指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則。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并體現時代發展的訴求,彰顯當代價值,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凝聚起應對重大挑戰、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強大力量。面對科技革命和社會變革這些深刻而長遠的變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以變應變,以創新適應發展,其重要路徑還是思想變革和話語方式變革。實現新時代下的話語方式變革,就必須認真研究傳統文化的話語方式,推動形成創造性轉化,腳踏實地深入改革發展的經濟社會建設中,推動話語方式創新性發展。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劇烈沖擊下,充分發揮思想文化的比較優勢、建設智慧型文化集團,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近年來,受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出現斷崖式下滑。為應對這些沖擊,傳媒媒體和文化企業大膽推動融合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宣傳文化領域在技術革命面前,文化自信有所缺失。實際上,從更長遠來說,技術終究是手段,是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服務的,傳播手段可以革新,話語權解釋權應永遠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和人民的文化工作者手上。林毅夫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其核心就在于政府必須有能力發現本國的比較優勢,并根據自己的優勢制定政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據此,宣傳文化領域的比較優勢不在與互聯網比拼技術產品,而在生產思想產品。在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實踐中,應拓寬對創新的理解,創新的推動力不僅表現在技術革命,也表現在文化創意,或者說,文化創意和思想創新是創新的重要內涵。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化,而每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同樣帶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因此,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傳播競爭、文化競爭和思想競爭之中,不斷提升媒體的話語權,不斷加強新型智庫建設,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在中央和廣東省委的親切關懷下,在慎海雄同志的強力推動下,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于2016年11月成立。成立伊始,南方財經就確立了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財經媒體和綜合金融資訊服務商的戰略目標,目的在于搶占全球經濟話語權、參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切實建設智慧型傳媒集團,是主流媒體各項事業全面飄紅的重要法寶。在陣地建設方面,集團目前已建成了“兩報兩臺三刊三網兩微一端”的全媒體集群,旗下官方APP“21財經”截至2017年年底下載量已突破5200萬。中央網信辦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1財經”APP傳播力影響力位居全國主流媒體第四、財經媒體第一、省內媒體第一。南方財經多篇報道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中宣部、省委宣傳部的閱評表揚和中財辦、外交部、國資委等中央部委的肯定。黨的十九大,南方財經刊播稿件500多篇,全網點擊量超過1億;2018年全國兩會,刊播2000多篇稿件,全網點擊量突破兩億,爆款產品12個,顯示出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強大力量。在文化建設方面,南方財經發起組建中國自貿區信息港、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等重點項目,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發起設立大灣區流行文化節,打造粵港澳流行文化高地,有力服務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南方財經在陣地建設、文化建設方面走的是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傳媒和文化上的比較優勢,并根據這一優勢推動產業升級的路徑,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這充分說明,發揮思想文化的比較優勢,建設智慧型文化集團,主流媒體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已成為文化企業的職責使命。文化事業是軟實力,為文化產業提供指引和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費人群;文化產業是硬實力,為文化事業提供物質保障和旺盛的文化消費。二者相輔相成,不能截然分開。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實施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南方財經用文化事業的情懷和文化產業的眼光,利用市場化手段加快集團發展,經濟領域話語權大幅提升,集團總資產在一年內接近100億元,為媒體、智庫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新增業務,在有力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突飛猛進、取得了良好成績。其中,以股權合作成立的自貿區信息港將打造全球自貿區信息高地,服務國家自貿區戰略;以資本合作成立的大灣區研究院打造新型高端智庫,助力大灣區建設;南方文交所正在設立“一帶一路”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探路;并購的橫琴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以生豬、肉牛、玉米等為主打產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目前,集團形成了以媒體“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首要遵循統領數據、交易等新增業務,以新增業務實力反哺支持陣地建設的健康發展生態。南方財經的實踐證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如果沒有文化產業作為重要支撐,文化事業建設就沒有基礎,人才和隊伍建設也失去基本條件,文化自信如果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就無法落地生根,無法行穩致遠。
以“文化+金融”快速推進文化建設,是破解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在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善用金融要素,形成裂變式發展態勢。南方財經組建伊始,慎海雄同志就明確要求以“文化+金融”方法推動事業裂變式增長。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南方財經基本完成“四梁八柱”的建設,作為廣東省媒體融合轉型標桿項目的示范作用初步體現,推動廣東媒體融合發展和媒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一次走在全國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積極進入資本市場,利用金融手段推進事業快速發展。南方財經通過并購的方式,成為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橫琴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的大股東,實現資產并表;充分運用資本手段,合作建設南方財經總部大廈和中國自貿區信息港大廈,實現資產跨越式增長;通過股權融資方式,迅速解決資金困難,加快理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為進入資本市場打下堅實基礎;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組建百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參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的能力迅速提升。與此同時,抓住廣東金融強省、文化強省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推進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努力把南方財經培育成廣東文化金融龍頭企業。積極爭取在廣東粵科、粵財、恒健的基礎上,將南方財經打造成為廣東第四家綜合金融服務機構、省內首家文化金融服務集團;加快推進各項牌照申請工作,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將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培育成牌照齊全、綜合經營、服務文化、輻射力強的綜合文化金融控股集團;積極推進大灣區、自貿區、“一帶一路”等文化金融創新發展,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并購基金,立足廣東文化產業優勢,引導文化金融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將文化金融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金融產業優勢,為構建開放型文化產業結構提供支撐。
總體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來說,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根本,而文化繁榮興盛,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這是我們面臨的嶄新課題和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