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5日 來源:光明日報
如今,趕上周末或節假日,走進電影院觀影成為很多人的不二之選。然而,一場看似普通的觀影之旅,背后其實凝聚著文化產業和各種產業融合發展的軌跡。比如電影眾籌、保底發行等,是各類金融工具的進入為電影行業帶來大量資金和資源的體現;再比如消費者通過支付寶為通過各種購票APP購買的電影票付款,是金融的在線支付產品支持文化消費的詮釋……
事實上,不僅是電影產業,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和著作權、專利權等無形文化資產融資租賃業務的展開都表明,文化產業和金融產業早已在各個領域深度融合。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按照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讀書旅行、觀影追劇……文化產業以無孔不入的姿態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在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語境下,人們所追求的高品質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來自豐足的精神食糧、來自優質的文化產品供給。
大眾對優質文化產品的渴求,讓更多人看到了文化產業的巨大前景,嗅到了文化產業投資的巨大收益,類型眾多的金融產品紛紛進入文化領域。據統計,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5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總體而言,我國文化企業營收呈現增長態勢,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產業自身存在的輕資產、高不確定性以及創意、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難評估等特點,導致不少文化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融資難的“攔路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產品創新升級。可以說,文化和金融相互需要、相互倚靠,文化金融合作正當其時。
也是看到文化金融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動文化金融發展。僅過去一年,《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明確推出文化產業專項債券;《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健全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機制,著力解決金融服務有效供給與文化產業發展實際需求間的矛盾;《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文化等領域“投貸聯動”。
越發完備的頂層設計讓人們對文化金融發展有了更多期待。未來,金融機構應為文化產業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進一步豐富文化金融產品供給,提升文化金融專業化水平;重視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知識產權保護、風險補償機制以及文化管理咨詢等;建立更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平臺,發揮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作用,豐富文創企業融資途徑。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發展文化金融是保持文化產業創新活力的需要。但有一點必須明確:走好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之路,不能忘記文化這個本源和初心。金融這雙翅膀要助力文化產業飛得更高,但不能改變文化產業飛的方向。近年來,我國影視領域因頻現資本介入亂象飽受詬病,因此,在金融與文化的合作中,始終要把握好“度”,合適的“度”要建立在對內容為王和文化為魂的認知上,建立在文化產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覺悟上。只有不忘初心,專注優質內容,才能讓文化金融走上良性發展之道,才能讓文化產業發展保有不竭動力,才能真正迎來文化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