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5日 來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做文化產業如果不立足于未來的話,不僅從業者自身,包括消費者都將非常被動的。在最近召開的“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提出,做文化產業要從未來看今天,進而推測出我們如何迎接未來。
陳少峰
基于此,陳少峰現場談了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八個未來導向:
第一,即自主性。“現在很多人說文化企業基本上比不過BAT,這只是做平臺而言,你們有沒有發現最近有幾個公司越來越厲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小平臺、有自己的IP,他們只要擁有自己的IP就有自己的未來,所以這個IP確實很重要,但是這個IP一定要是自己的,而不是買來的。為什么必須是自己的,因為你買來可能買一次,如果是自己的就可以不斷孵化,讓它不斷更新內容,不斷演化它的形象,同樣我們也要通過不斷孵化自己的IP從而避免IP失靈”。
第二,即前沿性。對互聯網的理解不能只理解它的傳播性,我們要理解它是一個大賣場,而且傳播跟賣場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要把它做成自己的小平臺并進行垂直開發,這樣就可以增加我們的營業額。我想以后可以做新媒體+文創電商這樣的小平臺,這是互聯網第二波的紅利”。
第三,即領先性。文化產業現在最大的特點就是原來做文化產業的不掙錢,而是IT來賺文化產業的錢。文化產業的辛苦工作大多數是傳播公司做的,最后賺的錢都交給了IT,這說明我們只關注內容,而不關心平臺和技術。所以說沒有大平臺、大技術,我們很難在文化產業中做到領先。所以我們接下來一定要把文化與科技進行跨界融合,進而尋找機會。
第四,即家庭消費,中國最大的機會就是家庭消費。我們未來的文化產業應該是兩個大圈——青少年的圈和通吃型的、家庭型的圈,而現在只有青少年的圈。如果我們有兩大消費圈的話,我們就能擴大市場,并且真正走向國際化。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整體的市場,而不是少數人的市場。
第五,即平臺化的區域產業集聚。我們過去的平臺都是文化產業園,文化產業園又都是做一些租房子的工作,并沒有變成一個幫助企業成長的平臺。要想幫助企業成長,文化產業園要有創業投資、創業輔導并引入行業資源,同時政府要來幫助促進產業發展。我們要由房地產市場自生自滅的文化產業園變成政府和企業聯合推動的一個產業發展平臺。
第六,即中小型文化公司是有機會的,每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小平臺,做垂直的業務,并把其做成導流的窗口,然后靠內容吸引消費者。我們可以通過資本運作,以并購為紐帶進行深層次的合作,我把它叫做頻道組合制。“我希望大家以后都重視和思考我們有沒有機會去做頻道組合制,它成本比較低,而且退出也比較方便”。
第七,即輕奢化。我們能不能通過文化產業這種產業文化,把產品做成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帶有一定品牌個性和設計融合的輕奢化產品,這樣就能把傳統文化和文創電商進行結合。
第八,即品牌化。除了賺錢之外,企業應該是有整體價值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品牌做好。“我們必須用企業來做積累,企業的積累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這個特別重要”,迪斯尼最重要的東西要么是并購來的,要么是借來的,也就是當品牌價值足夠大的時候,我們的并購也就有了更高的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