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來源: 解放日報
此前,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圍繞著力推動文化創意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等提出50條舉措。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亞洲,一些城市很早就確定了城市發展要走好文創這條路的方向,并通過諸多舉措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如何在這條路上走得又快又穩?它們的經驗值得借鑒。
“內容產業”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
在韓國,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內容產業”。上世紀90年代起,韓國政府就將這個產業定性為“21世紀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課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韓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該國在21世紀最有發展活力和出口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在這背后,一些具有超前性和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值得學習。
首先是構筑一個堅固的文創產業政策法律支撐體系。早在1998年,韓國就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歷任總統在這個戰略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廣播影視振興基本法》《游戲產業振興法》《著作權法》等一批文創產業相關的基本法。隨著現實情況的改變,韓國有關部門陸續對一些法律進行了部分或全面修訂,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保障。
其次是健全和優化文創產業的管理機制。一直以來,韓國政府都把發展文化產業列為政府的法定職能,由文化體育觀光部負責管理文化藝術等相關業務。1994年,該部門細分出文化產業局;2000年,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成立,專門負責文化產業政策制定的宏觀把控;次年,韓國又成立了文化內容產業振興院。該機構從多個角度入手,提供了文創產業發展所需的各方面支持,比如市場調查與統計工作;專門人才的培養與教育;相關技術的開發與管理;創業、經營與進軍海外市場的指導;國內外文創資料的歸集與保存;文創商品使用者權益保護等。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采用了“三位一體”的文創產業管理機制。第一層是文化體育觀光部下設具體的運營機構,如委員會、委托的運營機構以及營利的公司企業;第二層是運營機構下設的特殊法人,如各類振興院和振興委員會等;第三層是社團法人、財團法人等民間中介機構。3個管理層級各司其職,共同推進韓國文創產業的發展。
在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韓國與時俱進地將平面化的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為立體生動的“內容產業”,牢牢占據著相當數量的世界文創產業的市場份額。
“活水”不斷藝術村聚集人才和創意
除了宏觀布局之外,韓國還在城市中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創園區和藝術村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Heyri藝術村。
藝術村所在的統一東山區原先是政府借助印刷產業所發展的“書畫村”,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加入社區建設,逐漸被定位成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家村落。名稱中的Heyri來源于統一東山區的傳統農作歌曲“Heyri之聲”,人們認為它契合藝術村的氣質,并預示著“披荊斬棘”的新社區建設。
這個藝術村的建設過程持續了較長時間,可謂“慢工出細活”,因為社區成員們希望將這里建成為一個穩定、成熟的供藝術家們思想交互的空間。所以,這個占地面積并不算大的社區有著完整的組織體系負責社區的運作,包括行政委員會、秘書處、村協會、管理政策及建筑與環境委員會等,分工明確。在藝術村里,成員通過例會交流問題,分享、體驗并處理大小事宜。
創意活動作為藝術與文化的載體,是構建藝術村的核心要素。Heyri藝術村會在春季和秋季舉辦“Heyri潘節”和Heyri 樂團音樂會,并在全年不斷推出私人展覽及音樂演出。除此之外,還有藝術家工作坊、文化課程、藝術產品展銷會、博物館和畫廊的展覽等常規活動,搭建起藝術家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橋梁。這些活動通常由社區組織審核并統籌承辦,為藝術村吸引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也為社區的文化注入了更多異國、異地元素,增添了新活力。
在人們看來,藝術村對于社會的貢獻不僅僅存在于為當地民眾創造了一個將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集為一體的社區。它的貢獻已經擴展至國際,那就是把韓國藝術推廣到全球,以文化交流為活化劑,將Heyri打造成一座東亞特有的個性化藝術村。經過不斷的探索,人們認為Heyri模式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質。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生活在那里的藝術家和到訪那里的藝術愛好者,在享受文化活動的同時,也會思考自己身上所肩負的保護、弘揚文化藝術的責任和義務。
對標國際,“文化沙漠”進行“文藝復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新加坡給人的印象都是“文化沙漠”。然而至二十世紀末,新加坡逐漸發現文化與藝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上的潛力,社會上提倡大興文創的聲音也越發洪亮。
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是新加坡信息與藝術部于2000年發布的《文藝復興城市報告:文藝復興新加坡的文化與藝術》。文件提出,要以發展為如墨爾本與香港等地區性的文化中心為短期目標,以發展為如倫敦、紐約等老牌文化城市為愿景,由建設文化“硬件”的階段步入開發“軟件”階段的建議。
第二年,新加坡經濟檢討委員會下屬的創意產業工作小組以英國創意產業的定義為基礎,提出第一份針對新加坡而擬定的創意產業發展策略——《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推動新加坡的創意經濟》。具體來說,就是“文藝復興城市2.0”、“設計新加坡”和“媒體21發展藍圖”三大方向。
其中,“文藝復興城市2.0”提出要發展創意市鎮,整合藝術、商業及科技的概念來規劃城市發展,建立當代博物館體系,推廣藝術與文化創業精神。“設計新加坡”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提升設計人才的層次和能力,形成有力的設計網絡,增加新加坡的企業競爭力和國家整體競爭力。“媒體21發展藍圖”則試圖在新加坡形成一股活絡的媒體生態,將其建成為一個同時具有工作、生活、玩樂與學習功能的城市,鼓勵實驗與創新來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媒體研發與制作,并且通過與海外人才以及企業的合作,將原本僅在國內銷售的媒體內容出口到其他國家。
2002年10月,斥資6億新加坡幣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正式開幕,展現了新加坡努力提升文化藝術氣息、與世界接軌的決心。此藝術中心位于濱海公園,占地6萬平方米,包括了含2000個座位的戲劇院與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可容納220人的小劇場、250人的音樂廳、戶外劇場與三層樓高的購物中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那里已經成為了世界優秀劇目亞洲巡演的“必到之處”,每年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和從業人員去那里欣賞藝術活動。
在課堂和公共空間
激發全民創意
除了修建藝術中心和博物館,新加坡政府認識到,培養更多熱愛藝術、文化修養較高的觀眾至關重要。因此,他們將民眾創意才能的培養作為發展創意產業的基礎。
具體來說,就是從各級教育體系入手,在教育中融入與藝術、設計和媒體相關的內容,比如向中小學生普及戲劇和文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廣泛應用多媒體工具,幫助學生通過新方式接觸科學和數學課題。同時,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熱忱的老師,把藝術、設計的內容融入進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開闊思維。
另外,新加坡政府與國際頂尖學術和研究機構進行廣泛合作,建立自己的創意智囊團。比如,與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及洛杉磯巴沙迪那藝術中心等院校合作,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以研究為主的藝術、設計和媒體大學課程;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等世界著名媒體研究機構合作,設立媒體實驗室,就創新應用等問題開展研究,培養通曉多門學科的一流研究人才。
在課堂和實驗室外,新加坡政府也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向公眾推廣藝術和設計,讓公共空間成為藝術的舞臺。
比如,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曾與麥當勞合作,在新加坡著名旅游景點魚尾獅公園長期擺放多個可供游人休息的坐椅。這些坐椅設計獨特,融合了濃郁的民族風情,這種公共設施“藝術品化”的嘗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比如政府開展的“藝術百分比”計劃,即政府從財政預算中撥出部分資金(如1%),用于制作或購買可在公共場所擺放的雕塑、繪畫、藝術裝置等藝術作品,負責對公共場所的藝術品進行維護,讓人們看到了新加坡力爭成為創意之城的擔當。
另外,新加坡還積極“走出去”,希望借助多語言環境和在教育、商業、金融及信息技術等方面較發達的優勢,通過與外國專家、伙伴的合作,簽訂更多的共同開發協定,加大文創產品出口的力度。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活動莫過于“新加坡季在倫敦”活動。這項海外推介活動以多種表演藝術形式介紹了新加坡產品設計的革新和媒體行業發展的成就,把新加坡的創意能力和水平呈現在英國及歐洲的創意工業領袖和世界面前。
隨著以創新為驅動力的經濟時代的來臨,新加坡仍在加快文創產業革新的步伐,激發全民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