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來源: 北京商報
如今,體驗消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費模式,書店和博物館內的沙龍講座,購物中心內的畫室和陶藝館以及親子DIY都成為時下流行的文化消費方式,消費者支出的費用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而變為體驗感十足的個性化消費形態。文化體驗已經逐漸成為實體商家引客、增加客戶黏性的新型消費形式。
體驗經濟備受青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對他們來說注重的早已不僅僅是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更希望能夠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個性化的滿足。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朝陽大悅城、798藝術街區都引入了手工制作的文化消費業態,正是由于DIY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體驗經濟帶給消費者“親身體驗”的本質,成為了大型購物中心以及文創園區的新寵。
一位前來體驗陶瓷制作工藝的消費者劉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隨著網購的不斷普及,傳統購物、聚餐的消費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周末約上好友或帶上家人一起體驗手工制作,不僅能夠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看著自己的作品也會很有成就感。而另一位帶著孩子前來體驗的消費者黃女士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手工體驗增進親子間的情感,并希望孩子能夠靜下心來,喜歡上手作的樂趣。
除了體驗經濟備受商場青睞外,各大博物館也相應開設了以推廣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手工藝體驗活動,讓博物館文化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看來,體驗經濟已經成為了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文化休閑的一種常見模式,在這一方面,非遺等手工制作項目都具有較強的消費需求。而體驗作為一種頗具文化內涵和情調的消費活動,也備受年輕人群的青睞。
創業型企業問題凸顯
雖然體驗經濟在年輕群體中擁有廣闊的市場,但一些有償DIY項目依然難逃被人詬病“低性價比”的命運。通常情況下,這類DIY消費者需要支付材料費或是學費,以DIY皮具為例,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市面上簡單的DIY皮具項目制作一次為300元左右,消費者可以制作簡單的鑰匙包、卡包等。
然而,有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樣的價格對他來說依舊比較貴,因為在市面上買一件成品的卡包或鑰匙包僅為幾十元左右,盡管很喜歡手工制作,但這樣的價格依然讓他認為性價比低。但也有消費者認為,手工DIY有著“親手制作”的性質,即便價格稍微貴一些,作為贈送親友的禮物,還是可以接受的。
在北京嘉合怡興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偉看來,這類體驗活動的商家一般會在成本的基礎上略加一些利潤,因為多數從事DIY手工制作的企業都是中小型的創業公司,這類公司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場地,甚至一些公司需要在每次開設體驗活動之前尋找上課的場地,這對企業來說不利于品牌的宣傳和持續性的客戶維護。此外,場地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
除此之外,作為體驗項目,商家們往往會選用較為簡單的項目重復開設課程,因此,如何吸引老客戶進行二次消費,體驗項目的連貫性和持續性也成為商家們面臨的難題。
特色經營成可持續路徑
對于商家來說,體驗經濟難以持續經營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劉偉表示,體驗經濟的本質在于通過一次活動讓消費者感受一項工藝完整的制作流程,如果通過體驗讓消費者產生了興趣,而購買相應的原材料和工具又需要較為昂貴的成本,消費者便會與商家聯系,形成多次消費。
在體驗經濟已經大勢所趨的當下,不少企業都希望通過開設體驗項目達到宣傳品牌或是吸引客流的目的。潘家園自營店相關負責人王晶節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未來潘家園也會加入與產品相關聯的DIY體驗項目,諸如陶瓷制作、編織手繩等有特色的活動。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活動讓年輕人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此外,在電商搶食實體商業的背景下,體驗活動對線下實體店來說必不可少,甚至一些線上的品牌認識到了線下體驗的重要性,積極增設線下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展示體驗的空間”。
在賴陽看來,體驗經濟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具有獨具特色的粉絲聚集地,消費者通過體驗活動加入到這一圈子當中,從而進行持續交流,商家也需要不斷推出特色化的體驗項目,長此以往,普通的消費者就變成了“粉絲”,如果商家只是定位于一個一次性的體驗課程,就很難形成消費者的持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