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從產品到產業要經過兩種發展變化:一是橫向聚集,二是縱向延伸。產業是企業的集合,從文化旅游資源到文化旅游產業,既要有一大批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的企業,也需要一大批與之配套和由其衍生的上下游企業。橫向看是同類產業的不斷聚集,縱向看是同一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
政府和市場是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兩只推手
政府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有兩大核心任務,分別是制定政策和規范市場。制定政策包括區域發展的政策、產業發展的政策、市場監管的政策以及宣傳推廣的政策。
規范市場包括激勵合規企業、處罰違規企業、扶持弱小企業、保障競爭秩序。
政府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有6個工作抓手,分別是抓旅游交通,實現從目標市場到目的地間的快捷通道;抓精準宣傳,打通旅游產品和游客之間的信息通道;抓服務短板,消除游客旅游消費中的不滿意;抓重點項目,確保投資政策和配套建設落地見效;抓典型扶持,對特色和品牌給予正向激勵與保護;抓要素供給,解決土地、人才、信貸等方面的制約。
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四個重點領域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要把注意力放在核心吸引力構建、目的地公共服務、主體項目和企業培育、重點客源市場開發四個領域上,加強規劃設計,確保科學發展。
在目的地主體吸引力構建方面,要緊緊圍繞當地優勢文化旅游資源,把握差異化發展原則,研判當前及未來市場,綜合確定規劃目標和方向定位,推進核心產品體系建設,形成特色節慶、特色產品、特色街區城鎮等與主體吸引力呼應的配套延伸。
在目的地公共服務方面,要落實主導機制和責任分工,建立游客和市民都可參與的滿意度評價與反饋制度,保障公共資金投入和急需人才的引進,保障市場競爭秩序和旅游安全。
在核心企業和項目培育方面,要落實優獎政策,重視品牌引導,鼓勵企業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
在重點客源市場開發方面,要加強精準營銷和口碑傳播,重視新媒體信息平臺的維護和利用,深耕細作小眾市場,形成良性互動。
福建省在規劃與引導全省文化旅游產業過程中,發揮市場優勢的同時,注意做好政府頂層設計,收到良好效果。如《福建省文化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六項主要任務,一是打造特色多元文化旅游產品。充分挖掘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內涵。二是加快文化旅游精品建設。重點建設完善武夷山“雙世遺”、福建土樓、廈門鼓浪嶼、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等特色文化旅游產品。三是構建八大片區。四是推廣四大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五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整合政府營銷資源,將文化宣傳、旅游形象宣傳、經貿宣傳等有機結合,形成海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六是加強對臺文化旅游交流。打響媽祖文化品牌,辦好閩臺民俗節慶,鼓勵臺商投資建設文化旅游項目。
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正面牽引目的地產業結構調整
在文化旅游產品橫向集聚方面,近年來各地已經出現不少積極探索,如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等地,以城市舊街區改造為契機,打造文化旅游休閑街區,效果顯著。有的地方改造舊工廠、工地為文創區、藝術園區,有些地方出現了集中連片的鄉村文化休閑區,還有的地方出現了主題公園聚集區等,至于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也已遍地開花,其中不乏有水準和內涵的項目。
在文化旅游產品的縱向延伸方面,除了傳統的交通、旅行社、住宿、餐飲等支持系統,文化旅游投資方、建設方和經營管理方,如銀行、保險公司、娛樂休閑公司、票務公司、個人服務提供商、零售商等都是直接受益者。另有一大批間接從文化旅游消費中獲益的行業,如服裝、出版印刷、文化設施設備制造、批發、旅行基礎設施與設備、通信、培訓公司和機構等。
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覆蓋面廣,對服務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大,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促進旅游要素子行業深度開發
以住宿業為例,當人們把不同風格與形式的住宿也作為一種有趣的旅游消費選擇時,住宿就在其基本功能基礎上,被賦予了文化含義。
人們對住宿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如歐洲度假旅游者,有32%選擇住飯店、旅館、汽車旅館,21%選擇住親友家,17%選擇租用別墅、木屋,16%選擇野營、房車和活動房,5%選擇民宿,1%選擇船或游輪。而不同形式、風格、構造的住宿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旅游目的,甚至成為時尚,如各種主題酒店、民宿,以及冰屋、雪屋、樹屋、洞居、帳篷,等等。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創意的發展對文化旅游產業影響加大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文化旅游業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現代主題公園成為科技和文化在旅游領域的比武擂臺,有的單個主題公園吸引的游客量甚至超過一個中等城市的旅游接待量。有的旅游演藝全年的觀眾數超過一個省全部專業團體演出的觀眾數。
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是一片藍海,它不僅吸引旅游文創專門人才和各類高端人才的加入,也在催化各類新型、跨界人才與技術的創新發展。可以說,我國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天地廣闊,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