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7 來源:《光明日報》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后的“一帶一路”倡議,又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文創產業也乘勢而上,從愿景到現實,從概念到行動,從產品到服務,對促進民心相通發揮了獨特的文化作用,也為政治經濟合作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人文基礎。
從交流到產業,以市場之力傳播文化之美
【鏡頭】 在剛剛閉幕的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域上和美集團與英菲尼迪控股公司成功簽約尼泊爾·中國西藏文化旅游產業園暨《尺尊公主》歷史舞臺劇項目;柬埔寨吳哥窟·中國四川文化產業園——《夢幻吳哥》倫塔愛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項目也入選國家“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庫。
像域上和美集團一樣,杭州的宋城集團和梅帥元的山水盛典文化產業集團,都早已開啟海外發展之旅。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也表示,萬達正在法國巴黎和印度建設兩個大型的萬達文化旅游城,與“一帶一路”沿線另外4個國家洽談的文化旅游項目也即將落地。
歌舞演出,過去多為文化交流活動,由政府買單;現在的文化旅游項目中,企業是主體,內容是演出,隨著文化產業項目的建設,不僅給“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帶去投資,也帶去了兩國文化的深度溝通。我國的圖書和影視,文化裝備和創意設計,管理和品牌都通過文化產業項目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融合,市場參與讓彼此的合作更持久、聯系更穩定。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在陜西省文聯原副主席肖云儒看來,精神文化產品和物質產品的根本不同在于,一個是增值的,一個是消耗的,物質產品一旦變成文化產品,時間越久價值越大。“兵馬俑埋到地下那一刻開始就從物質產品變成了文化產品。文化是絲綢之路的靈魂,文化產業就是要將文化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用市場的力量去發掘和傳播文化的美,使人們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共同去書寫文明的新篇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肖云儒指出。
從產品到平臺,謀求“1+1>2”的共贏
【鏡頭】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和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是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的兩個古絲綢之路的見證物。話音剛落,陜文投華夏文創公司的銅蠶衍生品就出爐了,即將亮相6月3日的“2017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
“為什么文物衍生品能如此快速地推出?得益于近年來培育的戰略合作關系,陜西歷史博物館授權陜文投的華夏文創公司專門對接生產文化衍生品。”華夏文創公司總經理朱先慧介紹,在此基礎上,“文博創意產業聯盟”呼之欲出,把文物資源、設計機構、生產供應鏈、銷售渠道和電商平臺整合到一起,讓文化“活”起來,走入大眾生活。并且已經開始吸引“一帶一路”國家加入聯盟,開放資源、共享平臺,團結各國博物館共同開發文化衍生品。
從“一帶一路”演出院線聯盟到絲綢之路博物館聯盟,從絲路智庫聯盟到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從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到深圳文博會……平臺能把各國分散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發揮規模優勢,“抱團”發展,實現“1+1>2”的效果。
互聯網將合作和貿易的平臺擴展至前所未有的廣度。在日前召開的深圳文博會上,來自巴基斯坦的布哈里不會中文,但這并不妨礙他和中國人做生意,雙方在手機屏上打出價格,只需掃一個微信支付,就能完成交易。“不到十分鐘,我就賣出去五個木雕的首飾盒。”布哈里興奮地說。據悉,文博會線上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可謂“永不落幕的文博會”,雖然相隔萬里,卻可在互聯網上動動手指就促成交易。
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主席、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表示,未來將做實、做精、做強網上絲綢之路。現在即便線上能實現有效對接,但線下還有不少瓶頸要突破,包括海關通關、貨幣兌換、跨境結算等問題都需要“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發揮各自智慧去突破,進一步提高溝通的質量和水平。
從傳統到現代,產業在融匯中升級
【鏡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紫金光華國宴陶瓷餐具驚艷了各國嘉賓。白瓷浮雕珠光琺瑯彩工藝簡約大氣、莊重華麗。餐具上還呈現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法、神女飛天等中國故事。將絲綢路上的審美情趣、哲學思想和傳奇故事,運用在陶瓷裝飾上,融匯古今,展現出歷史的厚度與溫度。
“小瓷器,大藝術”,小小陶瓷餐具背后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經典與創新的融合,文化與傳承的見證。
“絲綢之路帶來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融合。而古代陶瓷的興盛,正是因為不同朝代各自陶瓷代表藝術的融合與創新。”著名文物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指出,近100年來,中國陶瓷日漸式微,幾乎沒有劃時代的創新。日用瓷研發投入少,既沒有全球知名名牌,也缺乏高品質產品。紫金光華陶瓷餐具秉承匠心精神向世界呈現出中國陶瓷的當代精品,正為國有陶瓷品牌重新煥發時代光彩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像瓷器一樣,傳統的茶葉、絲綢都有極大的創新空間。中國七萬家茶企業的利潤不及一家英國立頓;中國的絲綢和文化符號要經過一些國際時尚品牌的運營才能身價百倍。“不管是傳統的茶葉、絲綢,還是當下的中國制造,都應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融入更多的時代技術和時尚元素,通過創意設計和文化品牌,不斷提升品質,走向世界。”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姜玉峰表示。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技術創新,今天的文化產業也同樣需要在多種文化的融合中提升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