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來源:《新民晚報》
上海文化廣場對面,復興西路上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上海電影院,經過全面改建后找回了曾經“上海大戲院”的身份,并預計于3月底重新開幕。上海大戲院的回歸,讓上海曾輝煌一時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建造的老劇場,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斗轉星移,人們赫然發現,那些曾迫于經營困難而改為影院的老劇場,正悄悄改回“重拾”劇場功能。而這一轉變的背后,無疑是戲劇正全面浸潤人們日常生活的信號。
老影院“重拾”劇院身份
劇院同人一樣,都難以掙脫捆綁于時代命運的藩籬。命運多舛的上海大戲院,也曾走過一段坎坷歷史。劇院1941年初建時因資金不足未能完工,1943年7月9日正式營業,開幕演出為喜劇《女人》,后來專演華藝劇團的話劇。同年10月,曹禺的話劇《原野》在這里上演,好評如潮,給劇院帶來的人氣。可是好景不長,1944年就因經營不善改成放映電影,解放后劇院有經過好幾輪改建,更名為上海電影院,2011年1月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停業整頓關閉。
同樣,在劇院、影院兩種功能中頻繁切換的還有黃浦劇場。這一位于上海北京東路貴州路口的劇場,前身為金城大戲院,1933年由國華影業公司經理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籌資建造,次年2月1日落成開業,專映電影。解放后,在周總理的提議下,改名為黃浦劇場。曾首演過淮劇《海港的早晨》。后因舞臺條件所限,仍專映電影。黃浦劇場去年4月封閉大修,去年10月,修繕一新的劇場才重新回歸演藝市場。
事實上,自上世紀中期始,受西方電影文化沖擊,上海大多數劇院都曾兼顧劇院和影院雙重角色,名聲震天如美琪大戲院、歷史悠久如中國大戲院……好多戲院、劇院都曾放映電影,有的甚至直接改為影院。
如今,人們欣喜的看到,那些曾改播放電影、或直接改為影院的劇院,正逐一回歸戲劇的懷抱。時隔四年,美琪大戲院重新開張,再造輝煌。位于北京西路、貴州路的黃浦劇場,荒廢許久后整修如初,以中小兩個劇場再現。上海電影院以簇新的現代化設計“換裝”為上海大戲院即將登場。幾乎就銷聲匿跡的中國大戲院,聘請倫敦西區設計師將恢復舊日三層樓廳成為音樂劇劇場。
最早由新光影院成功“轉型”為新光懸疑劇場,無疑是滬上懸疑“頭塊牌子”,備受追捧。此外,嘉興電影院轉身為SNH48女團駐場的星夢劇場,四川北路沿線的老劇場群勝利、解放、國際、群眾等回歸也已進入策劃啟動期。
戲劇或能再造昔日輝煌
如果說,曾經劇院以放映電影為生,是人們文化娛樂取向的選擇、市場所需、生存所迫。時隔20年,上海由拆老劇場造商廈潮轉變為以老劇場為寶藏華麗回歸,則反映了城市文化觀念的轉變,對文化歷史脈絡的珍視。
《上海演藝集聚區》課題負責人、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余認為“如果一個國際化都市只有現代化的時尚建筑,卻沒有歷史文化積淀的老劇場、老影院,那么這座城市也就失去了她的文化歷史地位。真正有眼光的藝術家和戲劇經營管理者應該看到,這些具有歷史滄桑感的優秀劇院建筑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審美價值,也是讓每個到上海的海內外游客最能感受得到的海派風情。 ”
作為走在時代潮流尖端的時尚之都,上海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潮流風向標。清末民初上海西風漸進,中國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式劇院都落戶上海,上世紀1930年之后,上海更是劇場、影院大規模建造的高潮,南京路西藏路沿線以歐美劇場為特色被譽為東方百老匯,虹口大量日式中小型劇場云集,同時不同劇種劇團的駐場演出都形成了一道戲劇風景線。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老劇場群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許多劇場處于危房建筑,同時,商業化熱潮的興起,讓許多地處黃金之地而又衰落的老劇場紛紛拆除轉身為現代化的大商廈,環人民廣場四周的30余家老劇場僅剩12家,讓人唏噓。
現如今的老劇場群再度興起,反映著文化產業和演出市場的興盛。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演出業已經連續10年演出場次超萬場,僅以話劇為例,從1986年上海全年不過30臺話劇到2016年上海話劇演出超過260臺,可見演出市場的紅火。
老劇場作為具有歷史含金量的文化建筑和稀有資源,理應被視作城市地標。同時,每座老劇場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昔日貴族神采,在為上海平添風韻的同時,也應成受到青睞。
(本文原標題:歸來吧,劇院 歸來了,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