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來源:《營口日報》
文化產業人即將告別充滿創新、變革的2016年。站在“十三五”的起點復盤2016年文化產業,我們欣喜地看到,文化產業始終為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努力著——不斷釋放的政策利好、持續增長的文化消費能力、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文化+”帶來的融合發展等,都將文化產業推向了新的高度。
這一年,在資本寒冬中,文化產業融資、并購持續向好,文化企業上市潮引人關注,文化產業首次納入國家PPP推廣戰略,《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出臺讓電影行業“有法可依”,中央十一部委《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文化消費繁榮,文化旅游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繼續深化改革,藝術品市場在調整期各板塊亮點頻現,當代水墨熱度持續。文化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穩健康發展,新動能正在孕育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2016年中央經濟政策的主線,文化產業也在這一面大旗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同時,文化產業所蘊含的精神、商業模式和全產業鏈價值,也是新興產業結構能否順利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在創造無形文化價值與落實有形資產中,孕育著行業發展的新動能。
政策:深化改革
文化產業作為五大幸福產業之一,今年利好政策不斷。《關于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的通知》《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政策陸續出臺,促進了文化產業供給側的優化和整合。
6月8日,財政部聯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申報篩選工作的通知》,文化部門首次作為PPP(公私合作模式)項目的工作推動部門,出現在國家PPP戰略實施的文件中。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投入文化領域,有助于打破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的界限,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避免政府部門文化資金來源單一以及不同程度存在的使用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的問題。
6月16日,中央十一部委共同發文《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實體書店已經從前兩年的“倒閉潮”中逐漸回暖,呈現出連鎖化、地產化、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并因該文件的出臺再次成為被關注焦點。
文化立法也在這一年取得重大進展。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明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律,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該法對電影創作、攝制,電影發行、放映,電影產業支持、保障,法律責任等分別作了詳細規定。
投融資:跑贏大盤
今年,有8家國有文化企業上市,在資本市場掀起“文化熱”,在文化企業中激起了“上市潮”,目前在A股和H股上市的文化企業已有近60家。新三板方面,截至12月19日,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1萬家,總市值超過3.8萬億元。其中,文化企業成為新三板的“主力軍”,超過10%,全國共有1192家文化企業掛牌新三板。
借助資本市場打造骨干文化企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新常態。今年,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網、貴州廣電網絡6家國有文化企業,以IPO方式在主板或創業板成功上市;已在香港H股上市的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掛牌上市。
與此同時,在投中集團推出的“2016中國并購/PE/VC市場大事件”年度盤點中,文化領域投資事件占據多個席位。例如,7月27日,萬達院線以2.8億美元的交易價格收購時光網100%股權。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在資本市場日益強化的監管審查力度與緊張的宏觀經濟條件下,文化傳媒行業IPO三季度在二季度的基礎上,融資規模更有提升。
影視、出版、園區:小年新氣象
影視、出版板塊在2016年迎來小年,盡管如此,也出現了不少新氣象。直播、VR攪動全產業鏈的開發熱潮,IP從火熱發展中開始回歸本源。創業市場和資本方日趨理性,眾創空間也走入了發展的“深水區”。
在影視板塊方面,2016年票房終于在12月23日超越去年全年總票房的440.69億元,呈微弱增長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動畫電影大放異彩,票房收入達到70億元,環比增長58.71%。同時,國產動畫電影也在票房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回顧2016年各大影視公司,不僅許多電影至今讓人回味,而且各大影視公司也各有“大動作”,這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萬達、華誼、光線傳媒和博納影業。
出版方面,雖然表面看來“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涌”。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作家,這也是中國出版業持續推動“走出去”戰略取得的重大成果。一方面是國際獎項的促進與激勵,另一方面是政策的指引與支持,2016年,出版行業開展“二次創業”,眾多出版集團響應,進一步探索跨界多元發展,同時令企業更加注重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
園區方面,伴隨著部分創客空間在年初陷入倒閉或被合并的風潮,資源、資金雄厚、更為突出核心競爭力的眾創空間開始甩開同類競爭者,在盈利模式上也更趨清晰精準。“政府推動+市場驅動”雙重動力,為雙創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目前,創業服務業已經進入“深水區”。
旅游:“十三五”加速
旅游行業在2016年末迎來新起點:12月26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該文件提出,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以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旅游業培育成經濟轉型升級重要推動力。旅游作為“十三五”現代服務業板塊中明確指出的重點發展產業,同時也作為目前人民常態消費的重點,其大力發展將對推動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迪士尼開業運營、旅游IP元年開啟新發展、史上最嚴A級景區整治潮、旅游企業加速境外布局……旅游業這一年在供給側不斷深化結構性改革。從數字來看,2016年仍是旅游大年,處在黃金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旅游人數33.6億人次,入出境旅游總人數1.94億人次,旅游收入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3.5%和3.7%,保持了市場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投資方面,2016年上半年,旅游投資4211億元,繼續保持了30%的高增長速度。
旅游熱也帶動了資本的蜂擁而至,行業整合在升級,企業混改在繼續。例如,中國國旅整體并入港中旅集團,組建成為中國旅游集團這一行業“巨無霸”。此外,全域旅游成為各地政府的工作抓手,促進各地方政府以更大力度推動旅游發展,使旅游不僅在消費市場層面,在投資、經濟結構等方面,也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旅游經濟熱潮。
藝術品市場:水墨探路
2016年的藝術界,雖然各類作品在市場上依舊處于調整期,但各板塊亮點頻現,尤其是近年來處在風口浪尖的“當代水墨”熱度持續。當代水墨的發展以及其市場的培育和國際化進程,并非一帆風順,卻呈現出引領中國藝術未來趨向的重要作用。
在展覽方面,各類型的當代水墨展覽接連不斷,如1月27日在美國洛杉磯開幕的“中國國家展——魅力水墨”;4月12日在澳大利亞悉尼中國文化中心開幕的“中國當代藝術月”等,當代水墨在海內外展場頻頻亮相。
在拍賣方面,近年來的當代水墨市場呈現大熱之后的平穩。由于整體經濟還未復蘇,藏家對價格的要求尤為謹慎。一些拍賣公司也做了相應調整,或調整了管理團隊,將原來獨立的當代水墨納入到當代藝術部門,或將當代水墨的作品納入到當代藝術板塊。
同時,中國水墨也正在走向國際,比如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連續兩年組織的中國國家展,先后走進美國、馬來西亞,其中的當代水墨作品備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