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11部委聯合給實體書店送了個“大禮包”。政策扶持的加碼,能否讓實體書店集體回暖?這仍是一道沒有定論的難題。但可以看到的是,互聯網時代,書店的生存邏輯已發生巨大變化,網絡和實體都在尋找各自的藍海,甚至呈現平行發展的態勢。生態不同,書店的幫扶和發展思路該如何調整?
出版行業專家
扶持資金可部分用于培育書店的業務服務商
“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看到實體書店支持意見后,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三國有些興奮。作為出版專家,他更理解實體書店獲得土地政策支持利好的意義。
“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空間、需要地段,從土地政策入手去解決,是根本保障。”程三國坦言,這一實體書店行業呼吁了許多年的訴求,如今終于成真,“以后開發商拿地可能不僅要比建多少自住房,還要比能給書店留多少空間。”
其實,在扶持政策出臺之前,中國實體書店的發展基本面已經向好。程三國有一位從事書店軟件服務的朋友,近兩年業務量陡升,增量主要來源于中小書店的開張。“像西西弗這樣的書店,幾乎每個月都會開一兩家新店。”
回暖的背后,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支持。上海、天津、武漢、杭州、蘇州……程三國一口氣報出了十幾個對實體書店給予財政支持的城市,“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對于實體書店的支持力度也是巨大的。”
給錢,永遠是便捷而直接的方式,但如何給依然是個問號。“在中國開實體書店,有時會顯得很茫然,因為我們沒有成熟的書店業務服務商。”程三國說,開書店的人往往很有熱情,但卻不識行情,哪里進貨便宜、讀者喜好什么、書籍如何陳列、店員怎樣培訓,一系列的初始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關門大吉。
“扶持資金不妨勻一部分用于培育這樣的服務商,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全鏈條支撐。”程三國在日本看到,兩大圖書批發商日販和東販都會給予實體書店經營者非常細致的開業指導,甚至連門面裝修也會列入其中。
英國書店業者
出版商提供給實體和網絡書店的折扣,應大體一致
國外的情況怎么樣呢?詹姆斯·旦特,英國最大連鎖書店水石書店(Waterstones)的總經理。看到2015年的財報,旦特或許可以微微松口氣,因為水石書店終于從瀕臨破產的窘況中爬了出來,首次實現盈利。
這微薄的盈利,對英國的實體書店來說,已然是個傳奇。
從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間,英國實體書店的銷售份額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獨立書店也從1100多家衰減到700余家。“這都是拜亞馬遜所賜!”無數的英國書店業者這樣抱怨。
跟中國一樣,英國的經營者可以自由對圖書進行打折。“我們因此經受著網絡書店折扣戰的壓力和折磨。”旦特所說的折扣戰,很容易讓人想起數年前中國幾家網絡書店“虧本”賣書的激烈戰局。硝煙之后,幾家網絡書店撣撣塵土、依然屹立,而實體書店卻湮滅一片。
法國書店協會會長馬修·蒙查林也經營著書店,但并沒有感受到太多寒意,“這幾年,法國實體書店的數量沒有太大變化,靠賣書就已經能維持下去。”
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在于法國實行的是圖書定價銷售制。
“無論你是在繁華的鬧市,還是在偏遠的鄉下,只要買的是同一本書,價格就是一樣的。”蒙查林認為圖書定價制能夠彰顯公平,讓讀者只去考慮內容是否合適,讓書店經營者逃離價格戰的泥淖而專注于服務的提升。
雖然有時也會羨慕法國的書店生態,但旦特并不是定價銷售的支持者,“一個被政府保護的行業不一定能長久繁榮。”
在與網絡書店的白刃戰中,旦特也是滿腹委屈,“我雖然不支持圖書定價制,但仍然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在英國,實體書店的稅收要重于網絡書店,“最起碼,在稅收方面要一碗水端平。還可以效法美國,要求出版商提供給實體和網絡書店的折扣大體一致。”
國內書店業者
書店自救更為關鍵,不拼價格拼閱讀價值
不到半個月,方所在青島的書店就將開門納客,3400平方米,又是一番大手筆。這個消息早早地在當地媒體炸開了鍋,也蓄滿了不少愛書人的期待。
“不管發展前景是好是壞,我都要竭盡所能把這份事業做下去。”方所書店創始人、做時裝起家的毛繼鴻,這幾年對開書店有了別樣的執著,從2011年至今,陸續在廣州、成都、重慶開了3家方所書店。
開書店顯然不是賺大錢的營生,毛繼鴻并不否認,“近些年,實體書店的萎縮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毛繼鴻開書店的出發點非常具有個人色彩,他甚至是一個不看財務報表的經營者,因為“不會看也不想看”,“如果你是為了分享知識、分享美,書店收支打平就是賺錢。”
在這番充滿情懷的論調背后,確實也有現實的發展支撐。近幾年,中國書業出現了一批逆勢擴張的實體書店,方所是其中之一,還有西西弗、言幾又,也都在星星點點地布局全國。
有趣的是,10多年前實體書店因為付不起租金而被商業地產掃地出門,如今,這些逆襲的書店卻都深植于繁華鬧市的商業區,可能一墻之隔就是布置奢華的精品專賣店。這背后,是商業地產運營邏輯的變化。
6年前,當毛繼鴻帶著方所的創意去找上海某知名商業地產商合作時,對方以“書”諧音“輸”為由婉拒,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薄利的書業無法吸“金”。而如今,“我們在謀求轉型,傳統的服裝、餐飲、電影業態的增值空間有限,而一家有品質的書店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價值。”成都太古里市場策劃副總監梁煒翎的態度,反映了實體書店價值被再度挖掘的趨勢,它們能夠幫助商業地產聚集目標人群,減緩電子商務的沖擊。
“現在的市場生態確實給實體書店留出了空間,但書店也要自我革命,不必跟網絡書店拼價格,而要提供閱讀的價值,吸引對價值敏感的讀者來支撐書店的發展。”對毛繼鴻來說,政府扶持誠然必要,但書店的“自救”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