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31日 08:34 來源: 深圳特區報 劉莎莎
原標題:中國戲劇熱鬧背后 是泡沫還是崛起?
導演雷國華在講座上發言。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文/圖
3月30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文體局)主辦的“時代·環境·語境·戲劇人”戲劇大講座在深圳保利劇院舉行。本場講座名家濟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保利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郭文鵬、戲劇評論家黎繼德、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北京人藝一級編劇郭啟宏、上海戲劇學院國家一級導演雷國華、澳門戲劇協會創會會長鄭繼生等20余位國內戲劇大咖齊聚一堂,唇槍舌劍,腦力激蕩,共話戲劇發展。
時代給戲劇帶來了變化和活力
時代、環境、語境都在變化,每個國家、民族、群體都應該隨著時代、環境、語境的變化來選擇自己的生活、生產、生存方式,從而創造新的文化領域。戲劇評論家黎繼德表示,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其實是后工業時代,也是一個物質時代,而隨著市場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文藝形式的多種多樣,戲劇被邊緣化、商業化,處在一種非常獨立的境地。
今年是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不少戲劇人的內心都因這個時代節點而激動不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雷國華說:“這十年我們看到大量獨立制作人和團體出現,比如開心麻花等,還有更多獨立制作人做了一大批網絡戲劇。有體制內的戲劇人可能感覺不太純正,但他們通過努力,在困境中間繁榮了戲劇市場,發展了一個新的方向。再過十年,又會出現另一種變化,其實戲劇的境界和觀眾的文化提高,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說到商業戲劇,青年編劇、導演黃盈認為,是孟京輝在1999年開始做先鋒戲劇,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黃盈說:“1999年之后形成了國有院團、商業、群眾自發組織的劇社三個大方向,但無論是哪方做戲劇,都不能急。”濮存昕表示,戲劇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是世界的生活方式。“我們干的活就是讓這些生活方式怎么有滋有味,生活方式一定要按照節奏走,要遵從生活規律。我們都是當代的藝術家,表達的東西應該是今天的所思所想,特別是很年輕的藝術家,我很高興他們能這樣去表達,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擔當,要傳承。”
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楊乾武認為,目前為商業戲劇埋單的主要是年輕觀眾,“這跟歐洲很不一樣,歐洲話劇的主要觀眾是知識分子。”他還表示,和電影不一樣,資本尚未侵入舞臺劇行業,“這是好事,給我們戲劇人留了時間,讓我們沉淀和進步。”他還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原創戲劇要跟國外的大戲競爭,而中國的商業戲劇能否擔此重責,當下的繁榮是泡沫還是崛起,尚需時間檢驗。
好機制才能把各環節銜接起來
戲曲是中國的“戲劇”。昨天的戲劇大講座,分為了戲曲和戲劇兩個部分。上午討論戲曲,下午討論戲劇。在當今流行文化、速食文化泛濫的年代,戲劇面臨著巨大挑戰,戲曲藝術尤其如此。廣東省劇協主席倪惠英指出,相對于快速的時代步伐,戲曲是一種較慢的高雅藝術,戲曲文化在市場中被逐漸邊緣化。“戲曲如何發展才能把觀眾拉進劇場?首先,戲曲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理論體系;其次,不要為了拿到政府資助而不斷排新戲,應該將優秀作品不斷打磨成精品;第三,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鼓勵年輕人去創新,讓市場來檢驗。”
與廣州、深圳相比,香港擁有固定的戲曲觀眾。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毛俊輝認為,戲曲要發展,必須在藝術、行業、觀眾三方面下功夫。“現在年輕人學習戲曲,很強調學技術、技巧,但忽略了戲曲背后的文學、美學這些非常重要的、寶貴的東西。”毛俊輝表示,“行業要有好的機制,才能把行業的各個環節銜接起來。觀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沒有觀眾,戲劇就不存在了,我們有責任創作好戲給觀眾看。”
臺北新劇團當家人辜懷群是一位英國文學博士,卻投入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創作當中,其中的動力便是“逆著潮流走”。辜懷群感慨說:“逆流有逆流的刺激,逆流讓人成長,逆流讓人更加認識自己。”臺灣青年表演藝術家黃兆欣表示,傳統戲曲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必須從小就開始學,甚至觀眾也必須擁有一定的素養才會欣賞傳統戲。
今年6月,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將獻演深圳保利劇院,上海昆曲表演藝術家沈昳麗將在其中擔任主要角色。沈昳麗表示:“我們跟西方不同,昆曲展示的是劇中人物的形態,所以這次《臨川四夢》我們也著重在人物形態上下功夫。為什么戲曲到現在沒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理論體系,因為它很多都是靠感受、表情來傳情達意。”沈昳麗認為,戲曲是國人固有的文化基因,我們傳承、發揚戲曲,是為了尋找自我、認識自我。“戲曲的第一屬性是文學性,之后才是拿來聽的,走到人心里,慢慢滲透,隨著我們的文化基因出來。”